由於被發現在剽竊的學術論文上署名,東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冠群捲入了剽竊風波。雖然剽竊者博士生李仕峰承認私自將導師顧院士署名為第二作者,校方亦稱此事完全是「李仕峰的個人行為」,但顧院士是否知情還是受到了公眾的質疑(《南方週末》1月19日)。
目前中國在讀博士生人數已達12萬多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有資料表明,到2010年中國授予博士學位的人數,將躍居世界第一。這種教育規模和速度無疑展示了國人追趕世界博士教育水平的心理,但以這樣的速度增長,要保證培養質量委實是一個現實難題。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將此現象稱為博士「大躍進」。這種超越了博士教育資源實際的急躁冒進,帶來的只能是學界的「大躍退」,導致學術質量和成就的倒退,更是學風學養的倒退。
以東南大學為例,該校一共有1445名博士生,而指導教師不到200名,每個博導平均要帶將近十個博士生。用一個教授的話說,以前一個教授帶兩三個博士,培養一個是一個,現在多的帶一二十個,每人每天只能指點一兩分鐘,結果可想而知。
隨之而來的是教育質量和學術質量的嚴重滑坡。博士生在畢業之前首先要達到學校規定的一些硬性指標,如東南大學的博士生就必須在一級學報上發表至少兩篇論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學術論文不可能一揮而就,為了完成硬性指標,學生們就粗製濫造,像教育部一位領導指出的那樣:現在大量博士生或者從事很難說是學科前沿的研究,或者長時間陷在導師低水平的橫向開發項目上。一位建築系主任也坦稱,由於博士生太多,以前的博士論文還可以談一些真正深入大局的問題,現在的博士論文甚至出現了《論菜市場在城市中的定位》這樣不入流的論文。如此小題大做、文不對題的應景之作要之何用?同時,博士生的數量增多,論文數也隨之增長,而核心期刊卻沒增加多少。於是,種種學術期刊越來越厚,字號越來越小,甚至要出增刊以滿足博士生發表論文的需要。論文版面費也就應運而生。其間腐敗,自不必多言。
為了湊數,一些學生只能寫一些專門為發表而發表的論文,但仍然不一定能完成硬性指標。於是,剽竊就成了捷徑。因為每年有那麼多粗製濫造的垃圾論文沒有人看,所以剽竊之作便可以逃過專家們的法眼。博導們雖然沒有精力輔導那麼多學生,卻要享受博導待遇,同樣要完成硬性的教學指標,包括髮表論文的數量指標。於是就難免出現博導不參與論文寫作,發表時卻一定署名在前的怪現象,這恰恰與博士生的剽竊不謀而合。
可悲的還有,博士生論文答辯,人情成了重要標準。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直陳,以前博士畢業論文答辯,要請清華、人大的權威來會審;現在博士生數量激增,經費有限,只好請同城的老教授。大家礙於面子,往往先打個招呼:我這個學生肯定不行,送個人情算了。於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博士教育質量滑坡,學風頹廢敗落,幾成不治之症。
博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寶塔尖,有自身的規律。要保證質量,尤其需要循序漸進,精鑽細研,來不得半點心浮氣躁和急功近利。搞大躍進洋冒進,不僅欲速則不達,直接影響了學術創造,而且敗壞了嚴謹務實的學風,毀掉一代學人。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