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高西慶和史美倫不瞭解中國國情,生搬硬套美國和香港證券市場的管理理念,應該對近年來中國股市的蕭條負責。他們的去職表明中央高層對他們的不滿。至於周小川,則是由於朝中有人,其仕途之鵬程遠大早已是命中注定,因此不會受到任何所謂不良政績的負面影響。此說一時難以考證,當不得真。但是,上上下下對證監會的抱怨卻是真的。此屆證監會負責人上任時,中國證券市場總市值大約五萬四千億;兩年後的今天,市值總額縮為為四萬億左右。如果剔除此此期間新上市的股票市值,總市值蒸發兩萬四千億,流通市值減少六千億。一年零八個月以來,中國證券市場一片愁雲慘淡,證券業全行業虧損,被套牢的投資者信心低迷。在此情形之下,不少大陸批評家歸罪於證監會,尤其是對證監會中的"海龜"派人士大加討伐,指責其不諳國情、食洋不化。
其實,把中國股市低迷的責任全部推給此屆證監會並不公平。尤其是指責主張加強市場化、大力引進西方經驗、加強監管力度的證監會中的所謂"海龜"派人士就更是莫名其妙。平心靜氣而論,此屆證監會負責人就任以來,推出了一系列提高證券市場市場化程度的措施,大大加快了中國證券市場市場化的進程。其中,支持和提倡建立開放式基金,推動保險資金、社保基金入市,使其盡早成為證券市場主要的機構投資者,簡化證監會的行政審批,激活公司上市的核准制,廢除行政色彩濃厚的審批制,實施了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規定,監督和處罰國有企業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的現象等等。應該說,雖然這些制度的引進都是借鑒西方經驗的結果,但是對中國股市而言,也都是必要的。
問題在於,在中國的現有政治體制下,證監會的作用極其有限。在宏觀經濟層面上,它基本上只是中央經濟政策的一個執行者而已。一些重大的決策都是有中共中央決定的。此屆證監會任內中國證券市場最大的事件當推國有股減持。二零零一年六月,由財政部牽頭,聯合計委、證監會等五部 e報請國務院批准公布了《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險資金暫行辦法》,這個方案的核心是利用股市高企的時機,出售國家手中的原來不讓流通的那部分股票,以彌補中央財政的虧空。此方案一經出臺,股市應聲下跌,直到三個月後由中央電視臺宣布暫停,到了二零零二年六月則更進一步廢掉。顯然,試圖實行此方案是這屆證監會的一大敗筆,但它既不是證監會所能決定的,更與"海龜派"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