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國家的學校之間的差別就多得驚人,這當然與其文化背景及社會環境的不同是分不開的。而這些大到學校制度,小到教學思路的差異要個一個個列舉出來,恐怕你把手指和腳趾加在一起都數不過來。你不信啊?好,那開始計數吧。先從大的方面說起。我在上面提到了,中美兩國的學校都有著12年的基礎教育(除去幼兒園和大學,而且不包括跳級,也不包括我現在上的這種六年制四年畢業的實驗班)。而具體到小學與中學的劃分上就不太一樣了。在美國通常將一至五或六年級稱為小學,然後從這裡到八年級都稱做中學(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初中),其後的九至十二年級是真正的高中(英文直譯實際上是小學--中學--高學)。這與中國的六年小學六年中學顯然不盡相同。
另外,美國的學校還分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學校通常是由政府籌建,是免交學費的,因此學校中黑種人和黃種人會比較多。而私立學校則為私人所建,故而要收學費,有時費用還很高,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申請減免。有一些私立學校要求學生穿校服,校規也會比公立學校嚴一些,但這樣的學校往往環境會比較好。可是我個人還是更喜歡公立學校。你通過看這本書對我的瞭解應該足夠使你明白其中的緣由。
記得我在美國上學時,一般都是從早晨8:00上到下午3:00,回家後正好能夠趕上看卡通片和肥皂劇。可惜回國後我上學的時間變成了7:30到6:00。在冬天裡,放學回家時已經是夜色茫茫了。這種辛苦在假期裡也不會停止。在美國幾乎每週都會放一天假(週末以外的)。
但在中國,不僅週末的時間有時會被無情地「剝奪」,就連絢麗多彩的假日也會因為繁重的作業的充斥而黯然失色。一個月的寒假是沾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光,而不到兩個月的暑假與美國六月至九月的假期相比更是大相逕庭。
經過我的估算得到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數據。一個美國學生一天平均學習時間為2.3小時,累計佔一年總時間的9.59%。(也就是說如果一年只有100天,每天24小時的話,那麼他只要花9.59個晝夜不停的讀書,剩下的時間就可任意支配了。)而對象我這麼大(大約14歲左右)的中國學生來講,平均每天要學習7.4個鐘頭,約佔一年的30.82%,超過全年總時間的1/4。如果將學時加總則最終的兩個數據之間的差距大得驚人:中國2700小時,美國840小時。美國學生一年裡大約會完完整整地上5個月的課,而中國學生會上滿8個月左右。另外對於上學的每一天中國孩子學習將近12個小時,而美國孩子大約只學7個鐘頭。這在中美兩國的教育方面無疑是最大的差異之一。
總的看來,美國學校太過輕鬆而中國學校又太過緊張。兩者假如可以折中一下就會得到最理想的效果了。一個學生適當的學習時間應該長得使其充分消化知識,同時短地使其保持對學習的興趣。然而這種理想狀態是很難把握的。我希望能夠通過一些分析找到目前現狀的一些成因,其中的原因之一應該是在作業量方面。
我認為美國學生之所以學習時間短是因為作業負擔較輕。那裡的學校在週末和假日裡通常是不會留作業的。中國學校與此恰恰相反,節假日時總是作業撂成山,這就造成我初到美國時對這一點的很不「適應」。
當時我上三年級,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每到放假前總是沒有作業。那時我的英語水平非常有限,所以生怕自己沒有聽清楚。於是我便在某一個週五放學前去找老師問這件事。她對我說:"明天就是週末了。這兩天是讓你放鬆休息的,沒有作業。」費解、領悟、驚愕。經歷了這一系列的情感後我用很困難的英語告訴她在中國是不一樣的。我費了那麼大的勁把意思表達清楚,換來的卻是一句看似熱情實而殘酷的:「你要是願意的話我可以單獨給你留作業。」我真恨自己多嘴,可惜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出於禮貌我沒有拒絕她的好意,於是別的同學在高高興興渡週末時我卻悶在屋裡做功課。其實沒有這個過渡時期我也能適應美國式的生活,我的適應能力很強的---尤其是對於這樣的事情。不過這也算「現身說法」,用我自身的例子來給你說明其中的不同。
而美國即使有作業做的時候也不會成為一種負累,一般在上面花上一個小時就差不多了。但中國的作業往往會把一個小小的孩童無情地拴在書桌旁,一拴就是三、四個鐘頭。這對於已經在學校裡待了將近10個小時的孩子們來說的確是很辛苦的。然而這種或情願或不情願的刻苦讀書已經成為中國學生的一大特色。相比之下,美國孩子會顯得不太用功。其實兩者之間的差異不僅在於對讀好書態度,同時也在於人們對待讀書好者的態度。
一個中國的好學生會受到同學的廣泛尊重,贏得老師的不斷誇獎,受到家長的加倍疼愛。而在美國,老師和家長通常不會對好學生表示出特別的偏愛。來自同學方面的反應更會不同。他們似乎不喜歡那種學習十分出色的人。一個特別優秀的學生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被同學取笑、起外號等等。美國地方話中有一些詞是專門用來損那些好學生的,你在字典裡大概都無法查到它們確切的意思,我想這應該是因為中國的語言中根本就缺乏這類詞語吧。當然我所說的並不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是它確實是在較大範圍內存在著的。
六年級時我的校園生活不順心的原因之一就是我的學習成績。在大部分同學都考60多分的測驗中我可能會拿到90分。所以她們不喜歡我。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是中國人。可是正因為我是中國人,正因為我身在美國,我才要把書讀好,才不能丟我們中國人的臉。在國外,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是我們國家的代表,都是外國人認識中國的窗口。所以我們要爭氣。有些人認為我那些同學那樣對我是出於妒忌。而我認為妒忌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動力,只要目標是正確的,方法是適當的,那麼結果一定是積極的。
中國學生之間的競爭是很激烈的。你要是想出人頭就一定先要付出努力。每當一個學期將要結束時,學生們都會喜憂摻半。喜當然是因為盼望已久的假期就在眼前;憂則是因為放假前還有一關要過---成績單。對於中國孩子來說,一份不好的成績單會使他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會使他的整個假期黯然無光。
然而在美國,每個學生年終的成績單都是一件私人的物品。同學之間通常是不會知道彼此的分數的。家長方面也不會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得到A或B可能要給與鼓勵;而得到D或F(F表示不及格)就需要一些激勵。分數在大人心目中比能力要差得遠,所以很少會有家長因為子女沒有考到班內前10名而大發雷霆。當然,他也沒有條件這樣做。美國的學校是不公布成績榜的。對於那些學習極其出色的學生會有其他形式的獎勵,比如像Honor Roll(直譯即光榮榜)就是其中一種。對於差生學校則可能會給予一些特別的幫助。那裡的主旨是「盡全力」,可中國大部分學校的主旨是「得高分」。
在美國讀書時我盡全力得到了高分。當時我的數學成績特別好。六年級之前我曾經接受過一次測試,結果發現我的數學在解題方面已經到了十一年級水平。於是進入六年級後我便得到學校批准在七年級上數學課。離開那所學校之前我還得到了去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數學少年班「進修」的機會,但因為快要回國了所以沒有去。
回到中國之後,我的英語遠遠超過了中學學習的水平,因此我很希望可以到大學旁聽英文課,可誰知這根本是不可能的。沒有人給我繼續學習英語的機會,然而我卻得到了學校的特別許可免修了英文課。所以我有時會開玩笑說自己一直頑固地保持著美國小學六年級的英語水平。當然,我也會尋找一些其他的渠道去在這方面不斷地「充電」,然而我們已經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兩個國度在學習機會的給予方面存在著一些什麼樣的區別。
另外,美國的大部分學校都有一個為在各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兒童所開設的課程(請注意所謂「特殊才能」並非指身體方面的特異功能,而是智商方面的)。這種課通常都是在課餘時間由特殊老師專門輔導,目的是使孩子們的才能和潛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開發。
我曾經上過數學和寫作方面的課。數學課上只有我和老師兩個人。我們在一起做的那些事情是我從來沒有想過會在數學這個領域裡出現的。她教我用數學方法畫出各種奇異的圖形,給我出了無數道邏輯問題,幫我攻破許許多多「腦筋急轉彎」。還清楚地記得我接觸的第一道題。問:一個大印第安人和一個小印第安人一起去打獵,小印第安人是大印第安人的兒子,而大印第安人卻不是小印第安人的爸爸。這是怎麼回事?想好了嗎?答:她是他的媽媽。在寫作班上我們自己寫兒歌歌詞。美國有一些流傳很廣的兒歌,它們對人們的影響很大,甚至會伴隨其一生。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瑪麗有只小羊羔」以及關於一個名叫Humpty Dumpty的蛋殼人的故事等等。我改寫的一段歌詞是:「瑪麗有只小羊羔,其白毛似棉花,不幸羊羔被燒烤,再也見不到它。」好像有點兒太殘忍了,給那只可愛的小羊羔一個如此淒慘的結果,不過老師說我有想像力。這一點我不客氣地承認了,因為有時我的思想確實很瘋狂。
學校教育本身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差異。比如說在課程設置方面,美國小學有科學和社會研究這兩門課。其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歷史等學科。而在中國我們知道這些是分開來教的。其實到了中學後,美國孩子也會分別地學到這些知識,然而從小學開始的教育為其做了非常好的鋪墊,使中學生對於這些知識接受起來就會輕鬆一些。
另外,美國的學校裡還會經常就這些課程為學生布麼笞饕怠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