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消息人士說,潘岳此次大禁污染企業,本可分步進行,但這種作法與這位做事不太計較後果的理論家風格不符,這讓人隱約看到這位在理論上頗有建樹的中共理論家雷厲風行的一面。但消息人士說,眾所周知,大陸的企業污染是一個大問題,非有明確的長期治理戰略,單憑一時的大面積重度打擊解決不了問題。正如「嚴打」不能從根本上治理刑事犯罪,必須依靠切實可行的法制環境才能實現。
觀察潘岳此次出面,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頗值玩味。
中共政治改革將繼續以緩進姿態摸索前進,不會很快浮出水面
眾所周知,潘岳是中共的政改標籤,自放言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以及對宗教問題展示出中共意識形態上從所未有的寬容之後,就一直被冷藏。十六大後,盛傳潘岳失蹤和被「雙規」,結果最後一批被安排至其子之短的環保總局,海內外一直認為此人再難有所作為。筆者當時以為,海外的這種判斷很有道理,即在政改領域,潘在短期內的確難以有所作為。正如多維網一篇文章所分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僅是中共,更是中國傳統為官之道。潘若想保得爵祿,除非最高層首肯,對於一個熱衷於轉型期中共整體走向思考的高層人物而言,不讓他言及擅長的政改,他的政治生命也就由此完結。
但沒想到的是,海外的判斷只對了一半,潘岳又好像活了過來,又是在其子之短的領域,不僅風頭似毫不遜放言政改之時,且由於是拿很具體的領域開刀,更有一種躊躇滿志,義無反顧的味道。這不僅不讓筆者多了一份思考。
思考之一就是,潘為什幺會這樣做。唯一能夠解釋的,就是潘已對政改前途另有看法。這種看法很可能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中共幹部的共識。大家知道,多年以來,中共主流是新權威主義,而新權威主義對於政治改革的看法,尤其是對現代民主政制的看法,是工具性的、實用性的,即一切為了有效統治,只要是對中共統治有用的,在確保功利性和可控性的前提下,現代政制中的一些因素,會逐步被冠之以「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方式來運用,「三個代表」其實就是這種趨勢的體現。即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中國政局平穩,政治改革將仍以有效維護共產黨的統治為出發點,而被分割成數個局部領域分頭緩進--仍然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這樣,政治改革將不是以宏觀的、總體方向的明確來進行。希圖在意識形態領域率先有所突破,並以整體改革方案為出發點的潘岳這類政治理論家就不會得到重用。作為一個有前瞻性目光的人物,潘應當是看到了這一點的。有道是視時務者為俊傑,潘便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埋頭苦幹起來。
潘岳本性未改,前途仍有憂
從四月份上任,到八月份即開始大刀闊斧地幹起來,潘的工作能力可見一般。這讓我們看到這位理論家對工作的投入和對不同事物不俗的悟性。但同時一下子列出這幺多黑名單,不知道會觸動多少利益集團。雖已過不惑,但潘在這個方面還是露出慣常不計後果的書生氣。據消息人士說,當年潘在國資局,就是這種不計後果的雷厲風行,惹來一身麻煩,國資局被撤,至今仍令許多當年的舊屬心有餘悸。這種惹得一身刮,敢把污染拉下馬的架勢,勇則勇矣,但在盤根錯結的中國政壇,少不得地方上以阻礙經濟改革,妨礙實現小康為名的告御狀,沒準碰了哪根不能得罪的神經,又惹出一場吃不了兜著走的空前麻煩。
在波詭雲譎的大陸政壇,跌倒了再爬起來的,少之又少,關鍵是一旦跌倒,許多人就識了時務,從此以謹小慎微安身度命。潘岳,不愧是潘岳,不禁翻身起來,還不計教訓,大刀闊斧地與眾多屢教屢犯的排污大戶過不去。這種作法,即讓人敬佩,又讓人覺得魯莽。看來,潘在實現抱負與現實平衡之間,還有很多路要走。
但總得來說,潘目前的這種做法,對大陸民眾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也許,非得這種雷庭手段,才能治得了環境污染這個大陸的重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