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問「周總理是否穿了大衣」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走下著名的「空軍一號」飛機,與前來迎接的周恩來總理親切握手,這一場景被定格為中美領導人冰釋前嫌的經典鏡頭。在照片之外為兩位領導人擔任翻譯的就是冀朝鑄。談到這段歷史,冀老難抑激動的心情,他說:「尼克松總統走下舷梯,他還沒有踏上中國的土地手臂就伸了出來,總理馬上迎上去,我也跟上去。我知道自己不能站得太近,也不能站得太遠。尼克松總統當時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是跨越太平洋與中國人民握手』。」尼克松女兒朱莉女士馬上接著說,「您可能不知道我父親在飛機上問了些什麼,他問身邊的工作人員周總理是否穿了大衣。反饋回來的消息是周總理穿了大衣,所以我父親也穿了大衣走出飛機,這可能也是為了體現平等吧!」
尼克鬆去杭州時沒有乘坐「空軍一號」
30年前中美合作的誠意處處都可以體現出來。如尼克松乘坐的「空軍一號」到達上海後,換上了中國的導航員,由中方導航員引導飛機飛抵北京。尼克松結束在北京的訪問飛往杭州時,乘坐的是周總理為他準備的俄羅斯生產的螺旋槳飛機。美國總統沒有乘坐自己的「空軍一號」專機,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克松訪華以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多次來華進行前期會談,全程參與這些會談的章含之女士說,雙方在尼克松訪華的專機等禮賓問題上很快達成一致,就是因為雙方都有強烈的合作誠意。
翻譯出了點小錯周總理巧妙糾正
熟悉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件的人都會發現,尼克松總統及夫人身邊總是跟隨著一位漂亮的中國女翻譯,她就是章含之,她也是我國前外交部長喬冠華的夫人。她說:「我當時是為尼克松夫人做陪同翻譯以及擔任尼克松夫婦外出參觀的翻譯。其實我在翻譯中犯過一個錯誤,把中美之間距離的單位『公里』翻成了『米』,當時只有總理聽出來了,他和藹地對我說『好像太近了吧』,我的臉一下子就紅了。」
尼克松提出要和夫人換翻譯
章含之說:「尼克松的翻譯一直都是由冀朝鑄擔任,晚宴的翻譯也是他。突然有一天尼克松總統向周總理含蓄地提出想和自己的夫人換翻譯,說冀朝鑄雖然工作出色,但是『個頭和我差不多高』,不如女翻譯有助於總統的『公眾形象』。我本不知道這件事,一天冀朝鑄對我說,『今天晚上的晚宴你上』。我一聽就急了,我的經驗不如他豐富,出了錯可就麻煩了。為了這事我倆一直把『官司』打到周總理那裡,周總理笑著說讓我們自己決定。後來我倆很嚴肅地商定,北京的宴會翻譯還是冀朝鑄,離開北京就換成我。所以大家看到後來在杭州和上海的宴會翻譯就成了我。尼克松訪華簽了《中美上海聯合公報》,我倆也簽了個協定,就叫『北京協定』吧!」老外交家的幽默引來一陣掌聲。
說完,章含之女士饒有興味地向朱莉介紹她的父親尼克松總統在杭州八角樓是如何用小鎯頭敲碎「叫花雞」的。朱莉也說,父親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特別是怎樣用筷子。後來父親每次出訪中國歸來,家裡都會多幾瓶從中國帶來的茅台酒。
宴會上播放美國音樂記錄片破例拍了7分鐘
當年釣魚臺國賓館的服務員劉馥敏說,尼克松及其隨行人員的房間佈置都是總理親自過問的。章含之說,「尼克松訪華宴會上播放美國音樂也是周總理的意見。當時中國根本沒有這些音樂,我走訪了很多當時在北京的美籍教師才選中了美國傳統音樂《紅磨房》,總理聽了很滿意。」冀朝鑄回憶說,談判基本結束後,美國一位高級官員因為受到冷落不太高興,總理在宴會上走到這位官員跟前說,「我想請你喝杯茶。」一句話消除了所有的不快。「總理就是有那種本事,讓好相處的和不好相處的人都感到愉快。」
據當年尼克松訪華記錄片的拍攝者李華介紹,尼克松總統抵達北京的當天毛主席就會見了他。當時毛主席身體很不好,臉色也不太好看,「我當時很擔心拍攝效果。但是沒想到雙方談得特別投機,毛主席的臉色也紅潤起來。平常主席會見外賓的片子只拍3分鐘,可這段片子我破例拍了7分鐘,創了歷史記錄。還為美國三大電視網提供了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