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保留很小部分股權
據悉,世界最大的黑白花乳牛供應商荷蘭菲仕蘭1996年進入中國,和天津中芬乳品研究培訓中心共同成立菲仕蘭(天津)乳製品有限公司,控股80%。在去年卡夫、帕瑪拉特等相繼退出後,業內將菲仕蘭、雀巢看作是洋牛奶堅守中國市場的典範。
然而,時隔一年後,菲仕蘭也難抗中國乳業激烈競爭的壓力。據瞭解,天津中芬將組建一家新公司 天津子母乳品有限公司,並繼續生產、營銷菲仕蘭天津的產品。而荷蘭菲仕蘭將把其全球性商標「子母」的使用權授予天津子母乳品有限公司。
至於一向敏感的人事變動問題,饒抱思介紹說,「外方在這家新公司裡只佔很小部分股權,因此所有外籍高層都將離開,由中方派員接替。而中層以下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留在原崗位上。」
坦言中國乳業利潤低
菲仕蘭(天津)乳製品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蔡京表示,中芬將繼續菲仕蘭天津的經營活動,並將從11月24日起承擔全部管理和運營責任以及損益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菲仕蘭除了仍從國外進口奶粉外,常溫奶和乳酸飲品都實現了本地生產,市場已覆蓋國內40多個城市。為何卻做出了撤資的驚人選擇呢?
饒抱思坦言,荷蘭菲仕蘭覺得目前中國乳業利潤太低,儘管中國市場巨大,但這個巨大的市場並沒有轉化為實際的利潤,「既然在這個市場不能獲得合理的利潤,將企業交給更理解國情的中方夥伴可能對自己更有利,因此決定暫時退出。」
事實上,記者在去年專訪菲仕蘭的高層時,對方還坦言,對中國市場感到最困惑的問題是,其他國內同行的常溫奶怎麼可以賣得如此便宜。
業內指出,目前,中國乳業界正處於結構調整期,各種企業一哄而上,市場出現相對飽和的局面。在飼料、運輸等各種成本連續上漲的情況下,各乳業企業價格戰不斷,常溫奶最低叫賣到3.8元/升,這與子母奶當年超過10元/升的價格有很大差距,菲仕蘭產生這樣的困惑可想而知。
洋牛奶為何「輕易言退」
目前,放眼中國乳業市場,洋牛奶除了固態奶(奶粉)仍獨領風騷外,在液態奶領域,國內伊利、蒙牛和燕塘、三元等地方品牌已成功擊退洋牛奶的入侵,牢牢控制95%以上的液態奶市場。
成本高洋牛奶先天不足
在業內看來,造成外資品牌不得志的最直接的因素是管理和生產成本高。其超過國內品牌20%左右的價格,無法與國內品牌一較高下。而且中國乳業經過連續4年的奶源基地爭奪,國內品牌已掌握了大量資源。中國奶業協會高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各地方品牌乳業具有奶源優勢,這使得外資巨頭們有點先天不足。」
不過,擁有雄厚資金和技術的洋牛奶也並未完全放棄中國市場,而是隨時觀望中國乳業市場的調整。饒抱思承認,菲仕蘭仍保留新公司的小部分股權就是為了將來在合適的時機重返中國市場。
欲回潮至少還要等5年
針對近年部分外資乳業淡出中國市場的情況,專家認為,在洋牛奶無法解決奶源缺乏、銷售渠道狹窄、價格偏高等幾大硬傷時,殺回中國市場尚需5至8年。
廣東奶業協會副理事長王丁棉認為,「在國內人均牛奶消費未到15公斤之前,即5年到8年內,洋牛奶仍不會大舉殺個回馬槍。」他建議,國內企業正好趁此機會強身健骨,繼續採取兼併的方式,抱團作戰才能直面外資的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