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一定會被撤掉
今年3月焦國標撰寫的《討伐中宣部》,在網際網路和海外媒體曾引起了轟動。焦文系統地羅列了中宣部的罪惡,在中共歷史上恐怕也是體制內第一人。中宣部某些人據說對焦恨之入骨,但因為焦「樹大招風」而不得不作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懲罰。今年新學年開學後,焦國標被北京大學剝奪上課的權利,並取消了其的碩士導師資格。這一後果其實開始就是很明確的,因為黨國政府的歷史記錄證明,這個政權從來都是睚眥必報,錙銖必較的。在焦國標之前,已經有了杜導斌、羅永忠等人的例子。
究竟是是甚麼樣的信念,讓焦國標邁出當初的那一步?
焦國標說,他認為首先人類的文明有一個普適的價值,有一個普適的發展方向。中國現在儘管和這個方向有一定的距離,但是他相信她會朝著那個方向發展。他覺得,作為一個知識份子,所能做的就是幫助這個社會走向一個人類文明的共同的大方向。雖然這一過程的後果非人力所能控制,但焦國標認為作為知識份子,至少可以去現問題,並提出問題。談到他是否想過《討伐中宣部》一文的後果,焦國標說沒有想過。他認為那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個知識份子說出其所認同、所堅持、或者所理解的真理。
談到《討伐中宣部》一文是否會有實質性的效果,焦國標表示樂觀。他說,他的文章對於短期內中宣部的工作模式及其工作的改進可能會有一些作用;長期來看,中宣部有朝一日肯定會被撤掉。焦國標說,他確信這一點。原因是中國有三千年的歷史,而中宣部歷史非常短暫。世界上有二百多個國家,有「中央宣傳部」的國家數量微乎其微。因此,焦國標認為,對這一論斷無需懷疑。
縱觀人類歷史,「宣傳部」這一怪胎僅僅在出現法西斯國家和共產主義國家出現過。奧威爾的著名小說《1984》中維妙維肖地刻畫了一個被稱為「真理部」的謊言機構,負責傳播黨的三大綱領:「戰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和「愚昧就是力量」。又比如,臭名昭著的納粹戰犯戈培爾就曾出任法西斯德國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一職。他的至理名言是: 「如果你撒一個大謊並且不斷重複,人們最終會相信它。但是,真理是謊言致命的敵人。也正因為如此,真理是這個國家機器致命的敵人」。這句話後來被人們總結成「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為真理」,被各個極權政體的「宣傳部」和獨裁者奉為圭臬。而在民主國家,政府的政策是靠頒布法律,發布政府文件和媒體的曝光,在各利益集團的互動與妥協中,依照民主和法治的原則得到貫徹實施的。「宣傳部」這一機構在民主國家無疑是違法的。在中共自己的法律體系之內,「中宣部」也是一個違反憲法的機構。
公民維權的有效方式
其實,不僅僅是中宣部,中共當局自從建政以來,其實就處於一個兩難的境地--它頒布了法律,但它的行政機關卻長期處於違法狀態。遠的例子有劉青山、張子善,他們是經過毛澤東御批才判處死刑的,因為中共的法律系統根本管不了他們。近的例子有警察暴力折磨善良民眾,酷刑致死等等。中宣部更是無法無天,一個電話,一個口信,就可以決定對作家或著作的封殺和解禁,比如最近有一個受害者茅於軾先生。焦國標在過去的一篇雜文中也提到,「法與書記、宣傳部總是有矛盾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陸公民維護自身人權的有效的方式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焦國標對這個問題表達了他個人的看法。焦國標認為,應該根據每個人所遭遇到的不公正而去抗爭,每個人根據自己認識到的真理或真相去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表達是最重要的,是最有效的。他說,在中國社會,那些遭遇不公正待遇而且努力抗爭的人是推動社會前進的真正力量。有很多人遭到不公正,但努力抗爭甚至付出生命為代價。焦國標認為,這些抗爭的人是博奕的一方,如果一方遭遇不公正而忍氣吞聲,中國社會就永遠不可能達到在公正的基礎上的平衡。
中國大陸網路傳播現狀以及新聞管制
焦國標作為一個雜文作家,其實也是一名中宣部新聞審查制度的直接受害者。《討伐中宣部》和他的很多雜文都發表在網上。毫無疑問,網路現在已經成為主流媒體的一種。如果沒有網路,可以說《討伐中宣部》在中國可能根本沒有面世的機會。
在被問及網路對中國資訊的自由傳遞究竟有多大的幫助時,焦國標說,他大約98年開始接觸網路。目前大陸對網路的控制,對相當大的一部分人來說,是有力量的,它確實屏閉掉了相當多的網站和訊息,譬如說有些國外或國內的網站被屏閉掉了,上不去,敏感的詞語被屏閉掉。儘管如此,它還在另一部分人,特別是對年輕大學生這個群體來說通行無阻,他們能夠通過各種的軟體、技術手段去克服這一點。焦國標說,事實上證明中國近兩年重大的輿論監督事件,或者說一種社會醜惡的曝光事件,都有網路首先的發起或推波助瀾,讓社會在某一個具體問題上獲得一些進步。因此,焦國標對網路的作用相當看好。
另外,焦國標還透露,現在大陸的主流媒體都從網路上尋找靈感,網路上譬如BBS(記者註:電子公告板)這類的內容和訊息對於主流媒體思路的開擴意義更大,成為主流媒體尋找思想資源、觀點資源的重要的寶庫。他認為從這方面看來,網路的功能的確不可小看。換句話說,網路輿論也在反過來影響中國的主流媒體。
談到中國的主流媒體,新聞管制的問題是不能夠繞過的。在西方國家,輿論監督被稱為國家三權之外的第四權,輿論界被稱為watch dog (記者註:監督者),監督政府的運作。但是在中國,新聞界卻變成了當局的lap dog(記者註:寵物),成為無處不在的政府權力的幫凶。其實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新聞界前輩不乏錚錚鐵骨之輩,比如邵飄萍創辦《京報》,儲安平開辦《觀察》。最後他們都因為堅持新聞自由而遭專制政權的殺戮。焦國標曾寫過一篇文章,稱為《中國報禁怎樣開》。在中國當前的政治環境下,這可能只是一個的烏托邦而已。
針對這個疑問,焦國標說,中國新聞史上有人因為獨立辦報丟掉性命,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人不但沒有丟掉性命而且在中國新聞史上,甚至是文明史上留下他的位置,像梁啟超、胡適、魯迅,都是很多的。總的來說,他認為因為追求新聞自由、言論表達自由而遭遇困厄的例子不是嚇退當代人的理由。
焦國標也否認他的夢想是一個烏托邦。他說,事實上曾經的烏托邦最後總會成為一種現實,因為任何一個烏托邦的理想不是憑空來的,有些烏托邦也有人性的基礎。他認為,他的關於取消報禁的夢想不能被簡單的說成是烏托邦,因為他相信這樣的一個時代會來到,他對中國的新聞自由、言論表達自由寄予的希望,會變成一個現實。
然而,在胡溫上臺之後,焦國標的夢想並沒有變得離他近了,卻倒退了一大步。比如,南都事件,關閉民間思想網站風潮,包括北大一蹋糊塗網站在內,《往事並不如煙》被禁等等。正如一位網路作家所言,胡溫政體並沒有像人們想像那樣帶來和煦的春風,相反卻刮起了寒風。
焦國標對這些跡象的解讀是,在最近一段時期中共對新聞出版自由的控制收緊了。但是,他認為不能太把這個結論擴大化,不能無限擴大,看不到盡頭。他堅信,中國社會不可能置外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不可能置外於新聞自由的人類文明的潮流。另一方面,他覺得這一些具體的作法僅僅是權宜之計,不能代表今後的一年、兩年、三年的趨勢,甚至不代表一個月以後的趨勢。他贊成把這些跡象看成分立的個案,而不能把它們看作任何可以對未來表示擔憂和恐懼的理由。焦國標重申,他抱樂觀的態度,是因為堅信誰也不可能讓人類文明的大潮倒流。
中國的走向和布希連任
中國的走向一直是近年來學者們研究的熱點之一。國外學者對中國的前景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認為發展很好,可有人認為必將崩盤,比如章嘉敦先生曾寫過一本書叫做《中國即將崩潰》。這個論點得到了國內一部分經濟學者的認同,他們也認為2010年左右,中國各種社會矛盾將達到一個頂點。記者就此徵詢了焦國標的意見。
焦國標說,他對經濟問題不是太瞭解。他認為,他們的研究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但是中國社會,或者是說人類社會極其複雜,不能籠統的用一個簡單的數據模型來表達,社會變動的變數和因變數也許無窮盡。因此,他覺得這個變化非常豐富,只有「上帝會知道」。
焦國標進一步解釋說,他並不是不知論者;相反,他認為中國的未來不是不可知。不論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如何,焦國標相信中國近幾年當中,各種矛盾、社會不協調的種種情況會出現爆發。他認為這是多年以來中共政府對社會矛盾採取壓制辦法的結果。他舉例說,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這一塊,其實是中國人幾百年來該做的工作,而中共卻沒有做;從新聞史上來看,其實中國的許多的問題,早在三百年前,英國就已經解決了,但中國的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焦國標認為,中國歷任政府的一大特點就是壓制,以致給中國積壓了三百年來的大量問題沒有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穩定沒有可能實現。他批評道,「中宣部」或是各地宣傳部,甚至於是一些黨政機關,實際就在扮演壓制的角塞,還在繼續「給子孫造禍」。焦國標警告說,這樣的態度可能來不及到子孫,就會發展到完全控制不了的程度。
焦國標對於中國的未來還是抱有希望的,但他承認說這個希望也許是經過一個大的社會變動以後的希望。他認為中國每個群體已經遭受了很多苦難,也許中國人還會遭受一些新的挫折和磨難,但是最終會得到「應該有的榮耀」。「這一點我堅信」,焦國標說。
焦國標教授到達美國的時候,美國大選已經塵埃落定,布希總統贏得連任。焦國標曾寫過一首詩,堅定地支持美國的反恐政策,也支持美國摧毀伊拉克獨裁政權。在被問及美國總統大選對中國的啟示時,焦國標說,一個政府、一個國家領導人,需要是一個很堅定的道義上的人,而不是一個通過玩弄政治手腕來統治社會的一個人。玩弄英雄故事和陰謀詭計的政治家、政客的時代,應該在人類文明歷程中已經走向衰亡。
焦國標認為,中國社會需要學習的就是非常光明磊落的領導人更新換代的做法。他舉例說,比如像凱瑞和布希兩位在幾次的辨論會上,表現出的都是非常的親熱、溫馨的關係;而相比之下中國和其他非民主的國家的領導人更新換代,往往伴隨著殺戮和血腥行為、陰謀詭計,各種的明爭暗鬥。焦國標坦言,像這樣所謂的領導人更新換代的一種文化和文明形式,「我們該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據悉,焦國標獎還將繼續他在美國的訪問。他的日程還包括在一些大學和民間機構發表演講。
(大紀元特約記者/希望之聲廣播電臺記者林佳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