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災難--去年年底發生在印度洋海域的特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排山倒海似海嘯,表明中國遠非亞洲老大,在國際救災行動中扮演領導角色的依然是西方國家,特別是在財力和後勤支援系統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的美國。
當載著救援物資的美軍直升飛機從印度洋上的林肯號航母上直飛印尼災區,當精銳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緊急奔赴斯里蘭卡災區,從事他國救援人員無法完成的任務時,美國軍人再次向世人生動地展示了世界霸主舍我其誰的實力。
紐約時報記者亞德利(Jim Yardley)在1月4日的國際先驅論壇報上撰文指出,即便用近年來的標準看,中國在這次海嘯後的反應都是相當有力的,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同美國等國相比,這個潛在的超級大國卻只是一個次要角色。
中國總理溫家寶上週末宣布,中國將向海嘯受災國捐款620萬美元,這是中國歷來最多的一筆國際援助捐款。但在美國和日本相繼宣布將捐款增加到3.5億美元和5億美元後,中國就黯然失色了。
與此同時,中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國軍艦迅速駛抵災區附近的印度洋海域,看著美國海軍的直升機向印尼重災區的災民運送最急需的救援物資。而中國目前在印尼的救援人員僅僅是35人組成的一個醫療小分隊。
中國正向災區增派醫療小分隊,至少一架載有價值180萬美元的藥物、食品和發電機的貨機已從北京起飛,前往災區。
前美國官員、目前正在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做訪問學者的中美關係專家蘇特(Robert Sutter)指出,過去一年多,中國在東南亞的「軟」影響力大增,但不應被誇大。
他說,「中國做的都是雙贏的事情,一般來說不需要中國有任何支出。一旦要幹什麼花錢的事,中國人做起來就很困難了。他們沒有資源,也沒有經驗。他們自己還是受援者。」
過去幾年,中國逐漸從受援國變為捐助國,並增加了給越南、印尼、緬甸、朝鮮等重要鄰國的直接援助,以期提高國際地位。但這種直接援助同國際災難救援差別很大。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承認美國在應付人道主義危機方面比中國具有「巨大的優勢」,但他指出,620萬美元的捐款對中國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是一個里程碑性質的轉變。
他說,「我們仍在學習如何在多邊情況下做出反應,但我們有了新的意識,那就是中國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有了一種作為亞洲最重要的地區大國之一的新意識。」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政策研究室主任瀋大偉(David Shambaugh)認為,中國軍方具有救災的基本能力,但尚不習慣參與國際救援行動,不過,隨著災難的發展,亞太地區會關注中國在其他方面的表現。
他說,「考慮到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加的影響力,這次巨大災難將揭示中國是否會在言論之外採取行動,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