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們最熟悉的就是他的「白馬非馬」的故事。他說:「白馬是說馬的外形,而馬的概念是說馬的實質,所以,『白馬這個概念其實不同於馬』,也就是說『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他並且因此雄辯一時,沒有人能說得過他。有一回當他來到一個城門口時,他又搬出他的「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的理論想不交「馬匹入城費」就進城,但這回看門人根本不理會他,反正不交錢就你的馬就免進,在事實面前根本懶得聽他的鬼話,他只好交了錢入城,一時傳為千古笑談,直到今天還讓我們茶餘飯後樂呵樂呵。
其實「白馬非馬」還不是公孫龍最顯示其雄辯口才的得意之作,你看他居然能將明明「母羊只有兩隻耳朵的事實」詭辯成「母羊有三隻耳」,而且幾乎讓人無法反駁。這件事就是有一回,他和孔夫子的孫子孔穿高談:「母羊有三隻耳。因為母羊本身有兩隻耳朵,母羊又是羊,羊也是有耳的,而羊的耳朵不同於母羊自身的兩隻耳,所以母羊有三隻耳。」孔穿聽後一言不發,在一旁的平原君說:「公孫龍真是雄辯啊,這麼難他都能說團園。」對之佩服得不得了。
後來,平原君又一再對孔穿說公孫龍多麼多麼雄辯,最後,孔穿說話了:「你是真的相信『說起來難而事實又不是這樣的話』--比如「母羊有三隻耳」呢?還是相信『說起來容易事實又是如此的話』--比如羊實際只有兩隻耳呢?」平原君於是不言語了,他後來對公孫龍說;「你以後還是不要和孔穿辯論了。」
還有一件事是真正反映了公孫龍的雄辯的口才,那時秦國和趙國相約兩國結成攻守互助同盟,結果有一回秦攻魏,讓趙來幫忙,結果趙反而助魏,因為趙魏本來是三晉一家、唇亡齒寒嗎,於是秦派使者責備趙國,平原君一時理屈詞窮,便問公孫龍如何應對,公孫龍說:「你可以這樣說:『本來我們約好互相幫助,現在趙想幫魏,秦卻攻魏,是秦違約。」
呵呵,好一份道理,這回是真的發揮了公孫龍雄辯口才的威力,但這回是有明顯的條件的:在根本的利益分歧上,一紙盟約原來只是各懷鬼胎雙方的遮羞布而已,沒有建立在根本利益趨同的基礎上的合約,多麼虛偽;在這種情況下,雄辯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大凡是詭辯者都希望把簡單的事件弄得越複雜、越混亂越好,他們最喜歡淫詞奇調高唱不休,世間道德混亂不堪的環境;如果再加上社會上自私自利者大行其道,人人各懷鬼胎,心口不一,像公孫龍之流的詭辯家處於戰國紛爭的亂世那樣,就真的是如魚得水了。
就像公孫龍這樣一時無雙的雄辯口才,最顯示其咄咄逼人的鋒芒之處也只能是在虛偽者和虛偽者相遇的時候,而在簡單明白的事實面前,他的雄辯就顯得那麼蒼白無力、不堪一擊。
今天的中國,有多少個公孫龍?他們為什麼能如魚得水,也確實值得人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