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
琅玡山位於安徽東部,古稱摩陀嶺,相傳西晉時琅玡王司馬佩率兵伐吳駐蹕於此,故名「琅玡山」。琅玡山不是很高,但景色淡雅俊秀,山中溝壑幽深,林木蔥鬱,鳥語花香,且文化淵源久遠。
醉翁亭位於琅玡山半山腰的琅玡古道旁,是上琅玡寺的必經之地,因歐陽修及其著名的《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江西吉安市)人,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
據《琅玡山志》記載,北宋慶歷年間,朝政不明,歐陽修在朝為官時,為奸臣所不容,被貶滁州任太守。歐陽修感懷朝政,寄情於山水之間,時常到琅玡山遊歷,認識了琅玡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並成為好友。智仙和尚為了方便歐陽修在山中遊覽,在琅玡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並以歐陽修的號「醉翁」命名,即「醉翁亭」。歐陽修親自為此亭作記,寫下了傳世之作《醉翁亭記》,醉翁亭因此天下皆知。
從此,歐陽修經常同友人在醉翁亭飲酒賦詩,並且處理公事,即所謂「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而《醉翁亭記》中的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間也」便是歐陽修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
當時的太常博士沉遵慕名前來滁州會歐陽修,兩人同登琅玡山,觀賞醉翁亭,沉遵作琴曲《醉翁吟》(又名《太守操》)助興,歐陽修為其填詞。現在馮公祠前面的對聯「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玡山」,就是指的這段典故。
當初的醉翁亭只是一座小亭子,經後人不斷擴建,到明代,醉翁亭一帶逐漸興盛起來,後遭毀壞,到清光緒年間,由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醉翁亭,使其恢復原貌。
醉翁亭一帶的建築具有江南園林的特點。布局精緻緊湊,建築小巧玲瓏。園中有九處建築: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迥異,號稱「醉翁九景」。
醉翁亭依山傍水,古樹參天,環境十分清幽,當年亭邊有一釀泉,十分甘甜,歐陽修喜愛用此泉水烹茶釀酒,現釀泉已然不見。亭的西側有寶宋齋,建於明天啟二年,其中有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字跡飄逸俊雅,乃蘇軾為紀念恩師而書,為宋代碑刻珍品。亭北有二賢堂,初建於北宋紹聖二年,為紀念滁州二任太守王元之和歐陽修而建。古梅亭在醉翁亭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相傳當年歐陽修親手種下一株梅樹,現存這株古梅為明人所植,雖歷經數百年,仍枝葉繁茂。
文以山麗,山以文傳,琅玡山聲名日隆,而醉翁亭也因歐陽修和《醉翁亭記》名滿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亭」。古往今來,王安石、曾鞏、宋濂、文征明、李夢陽、王世貞等文人墨客紛紛前來探幽訪古,題詩刻石。雖然歐陽修已離世數百年,醉翁亭仍然令人難以忘懷,可以說是:「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