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26日報導稱,北京市某學者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2005北京社會科學普及周」公開講座中指出:目前中國不存在兩極分化問題--與前不久引起公眾共鳴的「中國社會貧富差距已經突破合理限度」的觀點,可謂針鋒相對。
遺憾的是,我們未能從該學者做出這一判斷的論據中找到任何數據支撐(至少報導中沒有),可見的只是一系列的斷語:「目前中國沒有出現通過財團、托拉斯等進行資本運作而致富的群體,高收入階層大部分屬於受雇的工薪階層」、「高收入階層中的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對國民經濟發展貢獻高的行業與產業」、「中國的貧富差距雖有所擴大,但並未形成絕對貧困階層」、「目前中國各地的基尼係數,尚處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全國範圍內由於地區差距的原因,相對比較大」。
2004年6月,中馳財團與中瑞財團在同一天獲准註冊成立,中國民營財團在溫州誕生。可是,沒有以「財團」命名的溫州財團在此之前實際上早已名揚華夏。從 「炒房」到「炒煤」到「炒學」,憑空製造了多少富翁?這些人難道不是依靠資本運作致富?他們又受雇於誰?托拉斯(通過企業聯合謀求市場壟斷地位)就更別提了,前不久公布的「2005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中,大多數都是天生的壟斷企業。而這些壟斷企業員工又是絕對的高收入群體。
再比如,富豪排行榜上,房地產商增長最快,可是房地產佔GDP的比重卻很小,稅收貢獻更小,他們的高收入是因為他們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高貢獻嗎?另外,「國退民進」的MBO把國有資產私人化,是誰在盛宴裡狂歡?通過公共權力尋租實現權力貨幣化--官煤勾結就是一個典型,造就了偌許多的富豪巨賈和紅頂商人,他們又對國民經濟貢獻幾許?
「中國沒有絕對的貧困階層」--這簡直就是一個「何不食肉糜」。中西部廣大農村,一個初中學生一個禮拜只有10塊錢吃飯是普遍現象。請問,這比聯合國「每天一美元」的貧困線還要低多少倍?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的基尼係數為0.45,佔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費中所佔的份額只有4.7%,佔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佔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則高達50%。人均GDP不過1000多美元的國家,卻是世界上的奢侈品消費大國:2015年中國奢侈品銷售額將突破115億美元,佔全球消費總量的29%,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場。我們的貧富差距已經正從「黃燈區」走向「紅燈區」。
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裏,我們已經從一個平均主義盛行的國家,轉變為貧富差距擴大現象嚴重、收入差距超過國際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此時此刻,一些學者不但沒有勇敢地站出來發出警戒,反而鼓吹什麼「不存在兩極分化」,學術良心究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