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位家住紐約的美國婦女茱蒂絲.萊恩卻大膽在自己身上作出嘗試---堅持1年不購物。當然,考慮到生存問題,萊恩並不是完全不買東西,而是嚴格限制自己購買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任何消費商品。
從2004到2005新年的365天裡,身為作家的萊恩和男友只能買肥皂、麵包,同時遠離飲料、紙巾、冰激凌等極具誘惑力的商品。在苦行僧般的生活終告結束後,萊恩將個中酸甜苦辣寫成了一本書:《我一年不購物的經歷》。其中,她講述了無法購物帶來的困擾:對於一個女人來說,無法購物會讓自己「很脆弱」、 「很愚蠢」,甚至「有點像乞丐」。不過,她也從中發現了生活的真諦:給予和付出。
1 緣起:瘋狂「血拼」信用卡刷爆
據美國《新聞週刊》報導,如果不是2003年聖誕節的一場瘋狂「血拼」,53歲的萊恩從來不會想到要戒掉購物癮。當時,買下成堆禮物的萊恩足足刷爆了一張信用卡。「反省」過自己的行為後,萊恩毅然決定從此擺脫瘋狂購物的生活。「我把巨大的禮物袋扔到路邊,然後對自己說,『生活不應該僅僅是購物。』」萊恩回憶道。
經過深思熟慮,萊恩發現這個決定並非不合情理的戲言,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她希望通過一年的試驗,「調查」購物在現代生活中究竟佔有多大比重,具有多大作用。「購物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本身是一種情感的產物,而消費過度卻是社會問題。」萊恩分析說。
於是,萊恩和男友保羅.西羅分別放棄了自己的最愛---冰激凌和紅酒,壓抑起自己的購物慾,開始洗心革面的生活。
2 疑惑:什麼是生活「必需品」?
然而在紐約這座城市生活,要徹底擺脫商品、實現「自給自足」卻是不可能的。因此萊恩和男友定下嚴格規則---只能買生活必需品。但什麼才是生活必需品?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對於萊恩來說,她就得學會區分麵包和精緻糕點、普通肥皂和沐浴香波、報紙和昂貴書籍、咖啡豆和咖啡飲品之間的區別。前者是生活必需品,而後者則是嚴禁購買的消費品。當然,衛生紙和簡單的清潔用品也是可以購買的一類「必需品」。至於萊恩放棄的東西,她表示簡直「不勝枚舉」。除了女性喜愛的衣物鞋子和裝飾品外,萊恩還不能接近超市販賣的飲料、電影和影碟、星巴克咖啡、鮮花,包括自己的「最愛」---冰激凌。而她義大利裔的男友則放棄了葡萄酒---要知道,傳統義大利人可是把葡萄酒當成涼水來喝。
「在『需要』和『渴望』之間分界是很私人的事,而且會考驗一個人的毅力。」萊恩總結說,「少了購物帶來的愉悅,生活變得簡單卻光榮。」
3 困難:性格變脆弱敏感孩子氣
為了堅持這樣的「原始生活」,萊恩和男友吃盡了苦頭。她回憶說,兩人不得不回絕許多外出吃飯的邀請,因為「下館子」也是一種消費。不過令她印象最深的一次,還是去華盛頓的「悲慘經歷」。當時她不得不搭最便宜的火車,而不是飛機去看望華盛頓的朋友。「當我又累又餓卻不得不站在車站等候公車時,我覺得自己快崩潰了。」萊恩總結說,遇到困難就花點錢來解決,這些在平時只是人們很容易忽略的小細節,但只有「失去」後才體會到其珍貴。
萊恩頗為驚訝地意識到,失去購物的生活比她原先想像的更艱難。她表示,長期遠離購物的誘惑,她的性格開始變得脆弱敏感、孩子氣,常常覺得自己「很愚蠢」,甚至「有點像乞丐」。總而言之,「突然遠離購物幾乎是對心理的一種摧殘」。
更令她難以接受的是,不購物的原則使她遠離了親朋好友。「每次有什麼活動、聚會,我那一大堆原則就會變成眾矢之的。」一些朋友為她而把舞會改成「下廚活動」而出門旅遊則變成了「遠足」---只能靠兩條腿來完成。
4 欣慰:1年省下了8000美元
當一年時間宣告結束後,萊恩和男友發現,他們總共省下了8000美元。對此兩人欣喜不已:「我們剛開始並沒打算省錢,也沒有精打細算,只是盡量只賣生活必需品而已。」雖然8000美元並不是一筆巨大的數目,但卻是個額外的驚喜。
2005新年過後的第二天,萊恩衝出門去「重新體驗購物的樂趣」。她表示,自己買的第一樣東西就是電影碟片。不過她坦承,一年的「修身養性」令她和男友都養成了「理性購物」的好習慣,兩人不再像從前那樣衝動消費。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後,萊恩為宣傳新書去買了幾件新衣服,不料信用卡公司卻打電話來「報告」 說,他們發現了「異常的消費情況」。在她的新書中,萊恩借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對其他「購物狂」循循善誘說:「人們必須靠巨大的毅力來審視自己的購物慾。比如,你認為自己真的需要一隻粉紅色提包,但實際上這只是情感安慰。」
萊恩回憶說,當她和朋友們在家裡親手做小餅乾,並將它們分發給鄰居作為聖誕禮物時,她體會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樂。「不購物雖然很艱難,但卻給我帶來另一種幸福生活---不再為挑選禮物發愁,不再在商場裡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奉獻和付出。」萊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