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楊家將後裔:聚居南京高淳縣恪守祖訓

發表:2006-06-18 03:3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楊家將是我國最著名的英雄家族,天波楊府的一部分後人就聚居在高淳縣淳溪鎮楊家村、新楊村、陽江鎮楊家灣等地,距今已有800多年了。他們至今以楊家將的後人為榮,且恪守祖訓、為人厚道。

楊家第78世遷至高淳

新楊村村民楊周宏,62歲,原長樂小學校長,退休後一直在為整理楊氏宗譜忙碌著。一見到記者,他就翻出家譜打開了話匣子:

楊家先祖楊伯僑是周成王的後人。原來武王之次子伯僑被分封於楊,稱楊侯。這樣,楊伯僑就成為楊姓的得姓始祖。

根據宗譜的記載,早在東漢楊家就出了位大清官:楊震。

公元110年,楊震從荊州刺史升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有故人送來黃金。楊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故人說:「暮夜無知者。」楊震反駁說:「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為無知者?」

「天知、地知、子知、我知」就這樣傳開了。

楊周宏曾聽村裡的老人們說過,毀於1954年大水的楊家祠堂裡就曾懸掛著「四知堂」匾,是紀念先人,也是對後人的警示。

楊家繁衍到了第74世,楊家將第一代:楊信出現了……

而北宋靖康2年遷徙到高淳的則是楊家第78世楊時榮,記者看到的《蘆溪楊氏宗譜》就是將楊時榮奉為一世祖的。

楊周宏算了算,第74世楊信到第78世楊時榮跨度約100年,其間正好是楊家將三代浴血奮戰的光榮時刻。

村民祭祖不忘楊家將

稍稍留意,你就會在村子裡發現英雄的印記。

楊家村有個龍王廟,始建於明景泰年間,即使在1954年洪災和「文革」期間,也沒有被毀。

1989年江蘇省文化廳的專家現場查看後認定,前進系明朝所修、後進屬清朝,專家囑咐村民們加強保護。

龍王廟去年剛由楊氏村民捐資修葺一新,面朝龍潭,八字形大門兩側最顯眼的地方各嵌有一副精美浮雕:《楊門忠烈光照千秋》、《楊家將扶宋圖》。只見楊業騎著高頭大馬,若有所思地捋著鬍鬚,眼睛凝視著前方,楊門虎將個個精神抖擻,身後的大宋戰旗迎風招展……

兩位看廟的老人告訴記者,從北宋起,這一帶一直是宋氏後人的聚居之地,他們打小就知道自己是楊家將的後人,這不僅僅是口耳相傳所得,宗譜上也說得很清楚。

舞龍傳統延續700年

時間停留在北宋靖康年間,楊時榮和家人一路逃難到今高淳龍潭畔,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他們終於找到了棲身之所。《蘆溪楊氏宗譜》載,「……(楊時榮)遷溧邑崇教鄉長蘆東莊,遂家焉,聚陳氏,俱以天年終。」

宗譜中提到的「東莊」就是今天的楊家、新楊兩個行政村,而楊家灣就是當年的西莊。

至今村裡還流傳著發生在北宋靖康年間的故事:一夜,楊時榮夢見「五色龍」在村西深潭中盤旋升空,醒後便許願說,要是龍能保一方太平,他就要畫龍象、列神位、建龍廟。

蹊蹺的是,此後這潭一直沒有淹死過人。

100多年後,楊氏村民又請能工巧匠扎出「五色龍」慶元宵。

楊家至今延續著舞龍的傳統,楊周宏告訴記者,上一次舞龍還是在去年元宵節,每隔三四年才有一次。

楊家後人將再續宗譜

除了舞龍,楊家人還視宗譜為生命。

楊周宏保管在閣樓上的四冊宗譜就是村裡的老會計楊周霖在「文革」期間冒著生命危險從火坑裡偷出來的。

讓楊家人欣慰的是,很多村民在「文革」期間都沒有交出宗譜,經蘆溪楊氏老人協會清點,原有的42只譜箱還剩下近一半,現已將村別、祖別、保管人姓名、箱數、原字號列出清單,為防霉變,還約定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為「晒譜日」,如遇變化還得及時上報、盡力搶救。

楊周宏告訴記者,目前老人會正在將民國七年至上世紀末的楊氏後裔重新登記,過不了多久,楊家在這一帶的血脈又會清晰起來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