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3-19 01:49:28作者:天人
據大陸《新京報》近日報導,剛考完期末考試的北京初二女生龍兒就撥打聲訊電話與人對罵。她和好朋友六月、露露都說,打電話聊天在同學間已經流行好多年了,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打過一個叫做「北京通信酒吧」的聲訊聊天電話,對著電話,張口就是「京罵」。「罵唄,罵人最好玩了。」3個女孩這樣回答打電話的原因。
「京罵」就是「他媽的」,也叫「國罵」。至於為何有此「殊榮」,大概是因為北京是大陸首都的緣故。它在當代大陸文化中極富生命力,在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裡,「國罵」聲不絕於耳。有趣的是,在五筆輸入法裡面,它還能做為一個詞彙打出來。
如果你有興趣,在公共場合仔細留心一下,就會發現:往往在沒有直接衝突的情況下,部分國人口中的「國罵」不自覺和下意識地脫口而出,並非故意惡語傷人。「國罵」在某些人那裡已成了口頭禪,成了個人習慣的一部分。當然,這種習慣是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可一旦形成,除非有外力的持續的強制干預,否則要在短期內徹底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源遠流長」的「國罵」來說,只有通過長期的教育和積極的引導,這一不文明的個人習慣才有望得以有效改正。當然,這還少不了個人的毅力和決心,而這往往又取決於個人認識水平和修養的的提高。只有自己意識到「國罵」有損個人乃至國家形象,動輒罵不離口是一種素質低下的表現,才能激發自己對文明行為的追求意識,產生管住自己嘴巴的內在約束力。很明顯,真正的語言文明,取決於公民的基本素質,而公民素質的提高又有賴於長期的教育和習慣養成。
非常遺憾的是,在當今大陸,「國罵」一族不乏「名人」和「作家」,有的人好像不帶髒字就不會說話。在公眾媒體前,大放「罵」詞,我行我素。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其中的代表人物,非王朔莫屬。其實,他還算很「男子漢」的,起碼不隱瞞、不虛偽,罵得「堂堂正正、婦孺皆知」,不像趙忠祥之流,罵得陰暗猥瑣、卑鄙下流!這雖然是他們個人品德問題,但卻給世人樹立了一個極壞的榜樣,畢竟他們都出過書,「教化」過億萬子民。凡此等人,在大陸可以說舉不勝舉。
令人擔憂的是,當代文化趣味的興奮點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一種與崇高的道德愉悅、雅緻的藝術趣味完全不同的生理快感上,而它的典型表現形態就是「國罵」。或許由於人們在當今承受巨大生活壓力時,生理本能經常處於一種壓抑狀態,從而需要選擇一種解脫辦法。而採用「國罵」等說粗話的方式也確實能直接的宣泄內心的壓抑而獲得一定的快感,站在這個角度上說,「國罵」的確具有廣泛的存在價值。由此看來,「國罵」之所以能長久在世上流傳,就是因為對很多人起到了一種用於宣泄情緒、調節心理的作用,也似乎證明了「國罵」存在的合理性。但無論如何,「國罵」畢竟是一種語言垃圾,當你行使「國罵」的權利時,就是對他人實施了「語言暴力」!誠然,沒有人能夠永遠壓抑心中的不快,但你並不能以無理的宣泄來傷害他人,即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總之,我們在進行心理宣泄時,必須要有底線,絕不可濫用「國罵」而傷及無辜。
那麼,我們的惡習是怎麼形成的呢?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國罵教育」始於童年。不信,你留意一下週圍,小孩子學罵街學得最快。當大人們把「國罵」挂於口中而毫不知覺時,剛能分辨語義的孩子們既興奮又不安,尤其是當他們自己也能熟練掌握與應用「國罵」時,還自以為是成長的象徵。最具諷刺的是,長輩們在糾正孩子們「國罵」習慣的同時,採取的往往就是「國罵」的方式。誰都知道,用「國罵」的方式發泄,不僅低級,而且「沒品」,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不利。但由於「國罵」在人們心中的長期慣性存在,我們都對「國罵」已經麻木了、習慣了,就算意識到了,也顯得很無奈。
雖然「國罵」作為一種宣泄壓力的途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於它自身的非文化甚至反文化的基本內涵,絕不應該讓它成為我們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因此,拒絕「國罵」,在全世界面前重新塑造中華民族的文明形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這屬於文化的尊嚴。但可悲的是,現在大陸當代文化趣味和情緒宣泄中的「國罵」已經被時尚化了。據說,在去年底的多哈亞運會上,「國罵」在多個賽場上此起彼伏、「聲振宵漢」。眼下,轉年就開奧運會了,難道我們還要讓「國罵」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嗎?讓各國的參賽人員和觀光遊客領略具有中國特色的「罵文化」嗎?
據最新報導說,3月27日,奧運倒計時500天當日,大陸文明辦將下發「迎奧運、樹新風」的活動方案,發起一場拒絕「國罵」的活動。看見了沒,又來「運動」了。早年轟轟烈烈地「愛國衛生運動」鬧得響動不比「申奧」小,可現在大陸人不分場合、國內還是國外,該吐痰還吐痰、該亂丟垃圾還亂丟垃圾,並不見多大起色。況且,現在人的「德行」比當年不知要下滑多少,誰能保證這個活動會不會又成為一次走過場,熱鬧幾天,又風流雲散了呢?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人心!只有改變當前大陸的黑暗環境,人心得到徹底的歸正,找回失落已久的廉恥,你想讓他罵,他都不願罵。您說呢?
「京罵」就是「他媽的」,也叫「國罵」。至於為何有此「殊榮」,大概是因為北京是大陸首都的緣故。它在當代大陸文化中極富生命力,在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裡,「國罵」聲不絕於耳。有趣的是,在五筆輸入法裡面,它還能做為一個詞彙打出來。
如果你有興趣,在公共場合仔細留心一下,就會發現:往往在沒有直接衝突的情況下,部分國人口中的「國罵」不自覺和下意識地脫口而出,並非故意惡語傷人。「國罵」在某些人那裡已成了口頭禪,成了個人習慣的一部分。當然,這種習慣是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可一旦形成,除非有外力的持續的強制干預,否則要在短期內徹底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源遠流長」的「國罵」來說,只有通過長期的教育和積極的引導,這一不文明的個人習慣才有望得以有效改正。當然,這還少不了個人的毅力和決心,而這往往又取決於個人認識水平和修養的的提高。只有自己意識到「國罵」有損個人乃至國家形象,動輒罵不離口是一種素質低下的表現,才能激發自己對文明行為的追求意識,產生管住自己嘴巴的內在約束力。很明顯,真正的語言文明,取決於公民的基本素質,而公民素質的提高又有賴於長期的教育和習慣養成。
非常遺憾的是,在當今大陸,「國罵」一族不乏「名人」和「作家」,有的人好像不帶髒字就不會說話。在公眾媒體前,大放「罵」詞,我行我素。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其中的代表人物,非王朔莫屬。其實,他還算很「男子漢」的,起碼不隱瞞、不虛偽,罵得「堂堂正正、婦孺皆知」,不像趙忠祥之流,罵得陰暗猥瑣、卑鄙下流!這雖然是他們個人品德問題,但卻給世人樹立了一個極壞的榜樣,畢竟他們都出過書,「教化」過億萬子民。凡此等人,在大陸可以說舉不勝舉。
令人擔憂的是,當代文化趣味的興奮點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一種與崇高的道德愉悅、雅緻的藝術趣味完全不同的生理快感上,而它的典型表現形態就是「國罵」。或許由於人們在當今承受巨大生活壓力時,生理本能經常處於一種壓抑狀態,從而需要選擇一種解脫辦法。而採用「國罵」等說粗話的方式也確實能直接的宣泄內心的壓抑而獲得一定的快感,站在這個角度上說,「國罵」的確具有廣泛的存在價值。由此看來,「國罵」之所以能長久在世上流傳,就是因為對很多人起到了一種用於宣泄情緒、調節心理的作用,也似乎證明了「國罵」存在的合理性。但無論如何,「國罵」畢竟是一種語言垃圾,當你行使「國罵」的權利時,就是對他人實施了「語言暴力」!誠然,沒有人能夠永遠壓抑心中的不快,但你並不能以無理的宣泄來傷害他人,即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總之,我們在進行心理宣泄時,必須要有底線,絕不可濫用「國罵」而傷及無辜。
那麼,我們的惡習是怎麼形成的呢?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國罵教育」始於童年。不信,你留意一下週圍,小孩子學罵街學得最快。當大人們把「國罵」挂於口中而毫不知覺時,剛能分辨語義的孩子們既興奮又不安,尤其是當他們自己也能熟練掌握與應用「國罵」時,還自以為是成長的象徵。最具諷刺的是,長輩們在糾正孩子們「國罵」習慣的同時,採取的往往就是「國罵」的方式。誰都知道,用「國罵」的方式發泄,不僅低級,而且「沒品」,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不利。但由於「國罵」在人們心中的長期慣性存在,我們都對「國罵」已經麻木了、習慣了,就算意識到了,也顯得很無奈。
雖然「國罵」作為一種宣泄壓力的途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於它自身的非文化甚至反文化的基本內涵,絕不應該讓它成為我們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因此,拒絕「國罵」,在全世界面前重新塑造中華民族的文明形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這屬於文化的尊嚴。但可悲的是,現在大陸當代文化趣味和情緒宣泄中的「國罵」已經被時尚化了。據說,在去年底的多哈亞運會上,「國罵」在多個賽場上此起彼伏、「聲振宵漢」。眼下,轉年就開奧運會了,難道我們還要讓「國罵」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嗎?讓各國的參賽人員和觀光遊客領略具有中國特色的「罵文化」嗎?
據最新報導說,3月27日,奧運倒計時500天當日,大陸文明辦將下發「迎奧運、樹新風」的活動方案,發起一場拒絕「國罵」的活動。看見了沒,又來「運動」了。早年轟轟烈烈地「愛國衛生運動」鬧得響動不比「申奧」小,可現在大陸人不分場合、國內還是國外,該吐痰還吐痰、該亂丟垃圾還亂丟垃圾,並不見多大起色。況且,現在人的「德行」比當年不知要下滑多少,誰能保證這個活動會不會又成為一次走過場,熱鬧幾天,又風流雲散了呢?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人心!只有改變當前大陸的黑暗環境,人心得到徹底的歸正,找回失落已久的廉恥,你想讓他罵,他都不願罵。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