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絹本/設色畫
縱 48.7 厘米 橫 69.5 厘米
本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 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 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臥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簽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發 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繃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几子、飲酒用的羽觴, 還有琵琶橫持,並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在在與晚唐的時尚相侔。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
宋/範寬/溪山行旅
軸/絹本/淺設色畫
縱 206.3 厘米 橫 103.3 厘米
範寬(活動於十世紀), 陝西華原(今耀縣)人,經常來往京師與洛陽一帶。個性寬厚,舉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長山水畫,初學五代山東畫家李成,後來覺悟說:「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 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隱居華山,留心觀察山林間,煙雲變滅,風雨晴晦,各種變化難狀之景,當時人盛讚 他:「善與山傳神」。此圖是傳世唯一的名跡。
巍峨的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岩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 路。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泄而下,溪聲在山谷間迴盪,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畫幅右 角樹陰有「範寬」二字款。宋/郭熙/早春圖
軸/絹本/淺設色畫
縱 158.3 厘米 橫 108.1 厘米
郭熙(活動於西元十一世紀), 河南溫縣人,神宗時為宮廷畫師,早先曾經為京師幾個重要的宮殿與寺廟繪製大型的屏風畫或壁畫,深受皇帝賞識,後來升遷為翰林圖畫院最高職位的「待詔」,製作了許多大型山水畫。他擅長巨障長松,煙雲變滅之景,山石用「卷雲皴」,樹木作「蟹爪」狀,創為一派。
此圖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是存世最著名之作。畫上自題「早春」,顧名思義,畫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甦醒,草木發枝,一片欣 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在線,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銜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著雲霧,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臨深淵,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 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懸崖上有草亭,背後襯以遠山。左側平坡委迤,遂覺有千里之遙。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可居, 可游的理想山水。宋/黃居/山鷓棘雀圖
軸/絹本/設色畫
縱 97 厘米 橫 53.6 厘米
黃居(西元933~993年以後), 為四川成都人。字伯鸞,五代花鳥名家黃筌之子,繼承其父雙鉤填彩的風格。黃筌父子之畫且成為宋初圖畫院比較畫藝優劣的標準。
此幅中景物有動有靜,配合得宜。像山鷓跳到石上,伸頸欲飲溪水的神態,就十分生動。另麻雀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是動的一面;而細 竹、鳳尾蕨和近景兩叢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現出無風時意態舒展的姿態,則都予人從容不迫和寧靜的感覺。下方的大石上,山鷓的身體從喙尖到尾端,幾 乎橫貫整個畫幅。背景則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荊棘、蕨竹,佈滿了整個畫面。畫的重心在於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於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而具有圖 案意味的布局,有著裝飾的效果,顯示作者有意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而華美的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