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波昂大學診所利用全球首例的子宮內外科手術,成功拯救一名二十週大胎兒的性命。該名胎兒米莉安因為母親在懷孕二十週時,胎膜突然破裂,導致保護胎兒的羊水大量流失;醫生透過手術,讓米莉安仍能待在子宮內並維持肺臟成長;這項手術成果發表在剛出刊的「胎兒診斷與治療」科學期刊中。 未滿二十二週的胎兒若沒有羊水保護,肺臟容易受到其他器官壓迫,會對胎兒發育造成致命的損害,導致出生時不是肺臟太小,無法從血液中得到氧氣,就是胎兒無法受到保護和子宮內的細菌隔離,容易因感染喪命。 米莉安是媽媽蘿莉的第四胎,這也是蘿莉第三次發生胎膜破裂狀況。過去碰到這種狀況時,大多數醫生都會採取墮胎方式處理,但在醫院提出有高危險性的產前手術建議後,米莉安的父母毅然決定嘗試。 胃開小口 內視鏡插管刺激肺 波昂大學診所胎兒外科暨微創治療中心主任柯爾表示,他們從母體的胃部一個小開口,插入一個和原子筆差不多大的胎兒內視鏡進入胎膜。在攝影機和超音波設備的輔助下,小心地把內視鏡從胎兒的嘴裡放入氣管中。 醫生把一個膨脹的迷你乳膠氣球塞在呼吸道上,好讓從胎兒肺裡不斷製造的液體不會流失,藉以刺激肺臟成長。同時他們還第一次利用蛋白質血清蛋白提升肺臟內的液體容量,增加氣球的功效,手術所需的時間只需要一到兩個小時。 柯爾表示:「小病患的肺像發脹的蛋糕一樣,氣球在肺裡停留五天中,肺的體積也大了近一倍。」米莉安在孕期第三十三週出生,現在已經是個健康的週歲寶寶。父親亨利希說,米莉安的出生是個奇蹟。 國內有不少子宮內治療案例 對此手術成果,臺灣醫師指出,近年由於內視鏡器材進步、胎兒治療技術發達,國內已經有不少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接受內、外科治療。 其中不須開腹的微侵襲性胎兒治療,臺灣近十年來已有不少成功個案,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詹耀龍指出,由於內視鏡器材的進步以及微小化,用內視鏡針對母體進行羊水抽取,以及放置引流導管等微侵襲性胎兒治療,已取代手術成為主流。 這類技術目前長庚運用在治療雙胞胎輸血症候群、胎兒乳糜胸以及胎兒泌尿道阻塞等,都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 至於國外這個案例,看起來像是胎兒橫隔膜疝氣的治療,長庚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陳正昌認為,這項治療概念很早就有了,不過如果德國臨床是經由母體胃部放進內視鏡,則這個方法確實跟過去採行方式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