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8-02-08 02:00:50作者:
"父子宰相"為張英、張廷玉;他們為安徽桐城人。
父子宰相雖沒留下什麼硬體財富,但他們為後世所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如那條簡簡單單的六尺巷,六尺巷在安徽桐城市城區之內的老城西南隅。
這裡原是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張英、武英殿大學士張廷玉的家宅,人稱「張家相府」。相府現有的遺存不多,除了幾進刻意保存的舊房子之外,就是這條六尺巷了。當然,舊房子和巷子都裝滿了諸多前朝舊事。 張英、張廷玉父子官都做得很大,張廷玉還當上了首輔大臣,故有宰相之稱。邑人習慣稱張英為「老宰相」,稱張廷玉為「小宰相」。
作為漢人的張氏父子,在滿人統治的大清朝,獲得如此高官,實不多見。這除了他們的滿腹學問、機智聰敏和對朝廷的耿耿忠心外,為人處事的隱忍寬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正因為如此,才取得了幾代帝王的信任。張英年邁乞歸故里,康熙賜聯「遠處塵埃少,閑中歲月長」。倒不似君賜臣子,而像老朋友間的贈言了。 當然,他們這種隱忍寬容和謹慎處事,不僅對於皇室,在處理鄰里家事時也體現出來。
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一證。 六尺巷現已恢復,長百米,寬兩米,高兩米五。粉牆青瓦,巷子中間為鵝卵石鋪地,古色古香。巷子兩端各有一座牌坊,鐫有「禮讓」、「懿德流芳」等字樣。走進那長長的巷子,緩緩地前行,感覺似乎既虛無又實在。它讓你心胸開闊,有幾分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大度。 張氏父子宰相為官皆清廉。他們清風兩袖進京,告老還鄉時,除了皇帝賞賜之外,別無多物。
張英歸鄉之後,用皇上賞賜的為數不多的金銀,在龍眠山的雙溪蓋了棟房子,名「賜金園」,入住那裡,以示沐身於浩蕩皇恩之中。後世人所稱的「相府」,其實是張家住宅,從殘留的建築來看,也皆普通,並無高樓廣廈的奢華。有人設想,若父子宰相是貪官,家財巨萬,大興土木,造些高樓大閣、豪華的園子,不定還為今天留下一片可供旅遊開發的資產。但是,話又說回來,父子宰相雖沒留下什麼硬體財富,但他們為後世所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
如那條簡簡單單的六尺巷。巷子盡頭有一塊文物保護碑,正面鐫有三個大字「六尺巷」,背面鐫有一段文字:「《桐城縣誌略》載:張文端公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云:‘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遂撤讓三尺。吳氏聞之感其義,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之巷。」張文端公即是老宰相張英,去世後謚「文端」。這也就是六尺巷的來歷了。 六尺巷在桐城人中可謂婦孺皆知。所以,桐城人處世一般都顯得較有風度,較能更多的容讓。「忍讓是一門學問,學會忍讓就學會了生活,懂得忍讓就懂得人生。」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這大概就是六尺巷所隱含的人生哲理罷。
父子宰相雖沒留下什麼硬體財富,但他們為後世所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如那條簡簡單單的六尺巷,六尺巷在安徽桐城市城區之內的老城西南隅。
這裡原是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張英、武英殿大學士張廷玉的家宅,人稱「張家相府」。相府現有的遺存不多,除了幾進刻意保存的舊房子之外,就是這條六尺巷了。當然,舊房子和巷子都裝滿了諸多前朝舊事。 張英、張廷玉父子官都做得很大,張廷玉還當上了首輔大臣,故有宰相之稱。邑人習慣稱張英為「老宰相」,稱張廷玉為「小宰相」。
作為漢人的張氏父子,在滿人統治的大清朝,獲得如此高官,實不多見。這除了他們的滿腹學問、機智聰敏和對朝廷的耿耿忠心外,為人處事的隱忍寬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正因為如此,才取得了幾代帝王的信任。張英年邁乞歸故里,康熙賜聯「遠處塵埃少,閑中歲月長」。倒不似君賜臣子,而像老朋友間的贈言了。 當然,他們這種隱忍寬容和謹慎處事,不僅對於皇室,在處理鄰里家事時也體現出來。
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一證。 六尺巷現已恢復,長百米,寬兩米,高兩米五。粉牆青瓦,巷子中間為鵝卵石鋪地,古色古香。巷子兩端各有一座牌坊,鐫有「禮讓」、「懿德流芳」等字樣。走進那長長的巷子,緩緩地前行,感覺似乎既虛無又實在。它讓你心胸開闊,有幾分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大度。 張氏父子宰相為官皆清廉。他們清風兩袖進京,告老還鄉時,除了皇帝賞賜之外,別無多物。
張英歸鄉之後,用皇上賞賜的為數不多的金銀,在龍眠山的雙溪蓋了棟房子,名「賜金園」,入住那裡,以示沐身於浩蕩皇恩之中。後世人所稱的「相府」,其實是張家住宅,從殘留的建築來看,也皆普通,並無高樓廣廈的奢華。有人設想,若父子宰相是貪官,家財巨萬,大興土木,造些高樓大閣、豪華的園子,不定還為今天留下一片可供旅遊開發的資產。但是,話又說回來,父子宰相雖沒留下什麼硬體財富,但他們為後世所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
如那條簡簡單單的六尺巷。巷子盡頭有一塊文物保護碑,正面鐫有三個大字「六尺巷」,背面鐫有一段文字:「《桐城縣誌略》載:張文端公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云:‘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遂撤讓三尺。吳氏聞之感其義,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之巷。」張文端公即是老宰相張英,去世後謚「文端」。這也就是六尺巷的來歷了。 六尺巷在桐城人中可謂婦孺皆知。所以,桐城人處世一般都顯得較有風度,較能更多的容讓。「忍讓是一門學問,學會忍讓就學會了生活,懂得忍讓就懂得人生。」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這大概就是六尺巷所隱含的人生哲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