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教授再說"好"我總是持懷疑態度,心裏更願意他們多告訴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教特寫寫作課的教授是《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常在我的作業上和單獨見面時說我寫得好,但我認定她是在鼓勵我這個外國學生。直到我的一篇特寫作業在一家報紙週末版發了整版,畢業時她又給了我班上僅有的兩個優等(HONORS)之一,經濟新聞採寫課的教授也給了我優等時,我才相信自己可能還是做對了一些事情,這才相信有時候美國人說你好還是發自內心的。
中國傳統的智慧是有憂患意識才有進取的動力。我們受的教育是夾著尾巴做人,自信常常是與驕傲劃等號的,每天喜滋滋地昂著頭的人可能不會是單位裡最受歡迎的人。美國人則喜歡時時刻刻給人以樂觀自信的感覺。他們認為如果你對自己都不信任的話我憑什麼要給你機會呢?
這些不同在日常生活中的例證比比皆是。中國人對見面問候的回答常是謙虛的"湊合"、"還行"。父母會誇別人家的孩子,但因為怕滋養驕傲情緒而很少當面誇自己的孩子;除了三好學生、班幹部這類事,老師對學生最直接的表揚可能就是當著全班人的面念一下你的作文,成績稍差的學生遭訓斥也是常有的事;開始工作後,不被上司罵就是很幸運的了,更別提做完每件事都得到肯定。結果是我們的確很有進取心,但有些人不那麼有自信,也不太敢於創新。
美國人每天見面打招呼對"你好嗎?"的回答一般都是"很好"(great)、"好"(good) 或"不錯"(fine),連"OK"都很少有人說。同時,他們也很願意付出努力讓別人感覺好。同事在電梯裡碰面互相之間常找一句讚揚的話:你的上衣真漂亮;你那天開會的發言真精彩;等等。哪怕是把下屬叫到辦公室來批評,上司也常常是以肯定成績開始。超強的自信心使他們什麼都敢問,什麼都敢嘗試,但也造成有些人缺乏內省精神。
但美國人受誇獎文化的影響和對這種文化的認可絕對是有代溝的。今年64歲的Mike Austin是馬薩諸塞州的一位生意人。他說小時候父母很少誇他,但也很少批評他,因為他們知道他有自知之明。今年42歲的Amy Reed在田納西州一家公司任編輯。她上學的時候只有做得最好的幾位學生會受到誇獎,而現在她孩子的學校給每位參加科技作品展的學生都發個獎盃,也不管做得好還是壞,也給每位參加運動會的學生都發條綬帶,只因為他們的參與。
這些孩子在美國叫Y一代或世紀一代,和中國的80後意思相近。這一代人是在父母和老師的讚美聲中長大的。從小父母就對他們做的一切事情都說好。不論成績好壞,有無特長,每個人都很"特別"。無論什麼活動每位參與者都會得獎,每位從童子軍畢業的孩子都很"了不起"。有美國人說這是連每天早晨的起床之舉都想受誇的一代人。
Y一代開始工作後在職場上很造成了一些困惑和問題。他們時刻需要被誇獎、被肯定,至少也得有所反饋。我一位在華爾街做事的朋友就有這樣一位助理。他人雖然很聰明,但幾乎每10分鐘就要跑來匯報一下,搞得朋友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只好把辦公室的門關起來製造一點屏障。難怪有些公司現在僱有專門的"慶祝助理",每天給員工打電話告訴他們做得很好,還有的公司要求經理每年給下屬發一定數量的感謝電郵。
當然,多數美國公司還是很講獎罰分明的,特別是上市公司,講究信息透明,晉升雇佣等信息一定要廣而告之。雖然獎金和薪水信息屬於保密範疇,但私下的傳言很多。如果老闆沒有一碗水端平,就是說再多好話也沒有用。
這並不意味美國就沒有惡老闆。電影《時尚女魔頭》(The Devil Wears Prada)中那位讓所有員工戰戰兢兢的雜誌總編據說是以真人為模本寫出來的。HBO上很受歡迎的電視劇Entourage裡也有一位明星經理人以污辱謾罵下屬為樂事。他說的很多話政治上絕對不正確,在很多公司都會被開除,甚至會招來官司。我一位曾經在好萊塢工作過的朋友竟然說那個角色簡直就是他以前老闆的翻版。但美國公司總體來說更信奉鼓勵和肯定更能激發員工工作動力和創造力這一信條。
有人認為,在這種人人都大講好話的環境下,美國公司裡誇獎多了,批評少了。老一代的Austin先生做了三個等式來說明,就像通貨膨脹使貨幣貶值一樣,太多的誇獎也把誇獎的價值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