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後奧運症候群",意指經過在大型奧運基礎建設相繼完工,以及大量奧運觀光客離開後,奧運主辦國經濟成長多半難逃減緩命運。主辦奧運對發展中國家大有影響,主要是民眾將其視為國家榮譽,與國家強大和繁榮的象徵。
雷曼兄弟統計,過去11次奧運,主辦國在奧運後出現經濟成長趨緩的有八次,較嚴重的個案包括1988年漢城奧運、1992年巴塞隆納與2004年雅典奧運。2000年雪梨奧運的同一年,澳大利亞的經濟成長就開始變慢。
經濟學家謝國忠說:"當每個人都覺得奧運是頂,那麼,每個人便都爭相超前離場。每個人都這樣想的話,每個人都提前一點的話,就引起泡沫超前爆破了。"
他分析,中國新一波資產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與上述觀點有密切關係。中國兩大經濟成長引擎是出口和房地產,兩者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前者為4個百分點,後者也有2至3個百分點。"後奧運症候群"的殺傷力,加上總體經濟情勢惡化,足以使這兩個成長引擎熄火,摧毀了大部分的成長動能。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中國股市從去年第四季回跌至今仍無起色, 上海證交所綜合指數今年來一直無法維持在3,000點之上,加上去年漲勢凶猛的房地產市場,今年受多項因素影響也裹足不前,熱門房市之一的廣東深圳,平均房價大跌近三成,都是令投資人憂慮的重要指標。
至於奧運拉抬經濟的效果,報導指出,市場人士多半認為應視主辦國的經濟規模。以中國經濟規模之大,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瑞士信貸中國區研究主管兼策略師陳昌華說:"歷史上從無證據支持,會有前奧運升市或後奧運泡沫爆破,過去12個月中資股市場已證實了這點。同樣,我們也不會看到後奧運泡沫爆裂。"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則認為,後奧運症候群與主辦國經濟規模或人口有關。經濟規模愈小,症候群就愈顯著。但若奧運所在城市對主辦國的貢獻程度較小,影響或許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