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時,北京是當時的燕國。氣候十分寒冷,五穀不生。鄒衍是齊國人,時值燕昭王招賢納士,鄒衍聞之,從齊國來到燕。一天,鄒衍來到黍谷山這個地方,看到寒冷的大地,光禿禿的山,百姓生活飢苦。他拿起隨身攜帶的蕭,坐在那吹了三天三夜。這時天刮起了大風,漫天塵土飛揚。大風過後,山上蓋上一層土,天氣也變暖了,從此黍谷可以生長。為了紀念鄒衍,老百姓把此山叫做黍谷山,據舊縣誌記載,黍谷在白河之東,谷中有鄒衍廟,山上有風洞。人稱鄒衍祭風臺。今天鄒衍廟已是一片廢墟,廟前的參天古樹依在。鄒衍的天籟蕭聲也只有這顆銀杏樹能做千古知音。
史書記載:"鄒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轂。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而觳生,今名黍谷。"(劉向《別錄·方士傳》)。王充在《論衡·寒溫篇》中也說:"燕有寒谷,不生五轂,鄒衍吹律,寒谷可種。燕人種黍其中。號曰黍谷。"
鄒衍為什麼能吹出那樣的曲子?
古人對聲音有非常精深的認識。聲音是天地間萬物之一種。所以聲音也有陰陽和五行。古人以十二律呂定聲音。所謂"截竹為管,陰陽各六"。聲皆為律,音皆為呂。以律唱呂,以呂和律。聲陽屬天,音陰屬地。呂律一陰一陽,共六陰六陽,就是周禮太師所掌的六律六同,用以和陰陽之聲。更進一步將十二律呂配十二月和十二時。如此,與一年四季的五行也相和配。古人將聲音與天文、氣候、五行、四季乃至人文社會一一對應。其對聲音的認識遠遠超出現代人的想像。
有了對聲音的精深認識,所古人對音樂運用也是全方位的。《漢書·禮樂志》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易風移俗,莫善於樂"。用音樂調劑人心,融合群體,古人常用。黃帝用鼓樂擊敗嗤尤大軍,樂師用音樂調治黃帝的士兵;劉邦以四面楚歌勝項羽,用音樂於兵術也屢見不鮮。所以好的音樂不只是要旋律優美,更是要注意對聲音陰陽五行之運用。
鄒衍正是當時的陰陽五行家。"天論"與"五行學說"便是鄒衍學說的主要內容。《史記》集解引劉向《別錄》說:"鄒衍之所言......盡言天事,故曰‘談天'。"《史記·孟荀列傳》說,"鄒衍之術,迂大而宏辯......故齊人頌日:‘談天衍'。"《文心雕龍·諸子》說:"鄒子養政於天文。"並在陰陽五行基礎上建立了"五德終始"說。《史記》記載鄒衍著有"《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鄒衍的著作全部遺失了。但據其它史書記載,他對陰陽五行的認識不同一般,更將五行以五德敘述。可見鄒衍對道德品行十分重視。
《史記·封禪書》記載:"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又《鹽鐵論·論儒第十一》記載:"鄒子之作變化之術,亦歸於仁義"。這些記載都告訴我們,鄒衍掌握了陰陽五行變化之道,可惜沒有人能繼承下來。
相傳,鄒衍到燕國時,燕昭王親自抱著掃帚為他掃地,怕塵埃落到他身上。劉歆記載此事說:"《方士傳》言:鄒子在燕,其游諸侯畏之,皆郊迎而擁慧。"《史記· 孟荀列傳》記載更詳:"(鄒衍)如燕,昭王擁慧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筑碣石宮,身親往師之。"這段記載告訴我們鄒衍做了燕國的國師。他運用陰陽五行變化道治理國家。他周遊燕國,因此有了黍谷山吹律的故事。
《淮南子》還記述說:"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為之下霜。"這是說燕昭王死後,由惠王繼位。因聽信讒言,把鄒衍逮捕下獄的一起冤案。可見鄒衍遭遇冤案時,仰天而哭,其悲聲令天為之訴冤而五月下霜。
鄒衍能掌陰陽五德之道,運呂律聲音五行之法,能行四時五穀之術,唱和天地。
鄒衍仰天哭而天霜下不足為奇。鄒衍吹律能使暖風至,黍谷生又何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