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8-11-13 13:59:00作者:
顏真卿以巍巍豐碑體現出其忠臣烈士的人格,並向開創了渾厚磅礡,迥異於二王的楷書風貌,成為後世典範。顏真卿行書對後人也有相當深刻的影響。傳世法書墨跡有《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等。其中以《祭侄文稿》這篇可遇不可求的千古傑作最為人讚嘆不已。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為書法創作而下筆的,這件作品是顏真卿為了悼念在安史之亂中為國捐軀的侄子顏季明而寫的文章草稿。不同於一般作品在創作前總有巧心構思,他在書寫的過程中,心思完全沉浸在對叛軍賊臣的痛恨以及「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的悲傷當中,臨文憤慨,情緒難以平靜,當然不能再有意於書體的工拙。然而,正如東坡所云: 「書初不意佳,乃佳」,由於縱筆而書,激越的情緒流入字裡行間,書勢飛動起,伏頓挫強烈,頹筆、飛白滿紙,並雜以多處塗抹,渾然天成而全無一絲匠氣。通篇神采飛動,縱橫開合,姿態橫生。點劃之間忽而激昂,忽而凝重,猶如磅礡的樂曲,震憾、感動著世世代代的讀者。
《祭侄文稿》歷經多次烽火劫數,至今千餘年,而真跡仍存,此吾人之大幸也。古往今來,書法作品無計其數,《祭侄文稿》能為歷代書家、評論家稱許推崇,絕對不是偶然,絕對不是「好像亂寫一通、比小學生還不如」的作品(不諱言,筆者在剛接觸書法時,正是這麼認為的。總之,它被封為「天下第二行書」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