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仁教授是國內腫瘤放射科的先驅,畢生致力於癌症的研究,1963年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及專研相關學術,於1978年曆經15年後返臺,幫助國人對抗癌症已走過30個年頭,現任臺灣防癌協會理事長,積極從事於癌症之預防宣導及治療,日前接受記者專訪,讓《大紀元》讀者對癌症的詮釋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腫瘤變大不斷的生長叫做癌症
林教授表示,癌症是全世界人人所關心的問題,可能家人或周遭朋友就有人罹患了癌症,到目前為止在醫學上通常用細胞來瞭解它,診斷是癌症,一定要看到癌細胞,癌症就是癌細胞一個個的增生的過程,起初一個變2個,2個變4個,經年累月長成到1公分的腫瘤。此時,不一定有徵狀,可是已經有約10億個癌細胞,由1個細胞到10億的細胞,大約需要經過10年的時間或更長,這是從許多觀察和研究中所得。但只1公分不會阻塞不一定有症狀,腫瘤可能更大時才會有徵狀出現,比如長到3公分到5公分時,當壓到或阻塞到組織或器官時, 如腸子阻塞,因感覺不適時才被發現,腫瘤變大不斷的生長,叫做癌症。
癌症的分期 被發現時已經長了很久
分期是為了瞭解及做治療計畫的方便才做分期,分期也是比較粗糙的方法,1公分和2公分雖然差別不大,可細胞量已差別很大,最簡單分期是用大小來分,2公分以下為第一期,2公分至5公分為第二期,5公分以上為第三期,這是最簡單的分類,但是長在體內怎知道多大,平常如果不做健康檢查不會知道,假如有一天因咳嗽做健康檢查,發現肺部有一個5公分大的腫瘤,不到2年可能這人就不見了,因為那5公分不是去年長的、前年長的,是已經長得很久,癌症就是這樣可怕,此時如果詳細檢查可能已經轉移到很多地方了。
癌症好發年齡
癌症在最近這10年才有比較完整的資料,所有醫案都有做癌症登記,治療經過都要上報衛生署,衛生署每年接近年底時會發布比較常見的10大癌症,每年有6、7萬個新型的癌症被診斷出來,衛生署根據病理檢查報告統計,最近這幾年已經有完整資料,年齡從出生0歲到80歲分析,30歲時發生率明顯上升,到達45歲以後是直線上升,發生率跟著年齡增加,每10年增加一倍,幾乎所有的病都是年齡愈大好發率越高,癌症則表現比較明顯且快。
現在的人都比以前健康,以前60歲就不得了了,要演戲、要請客,現在100歲也不一定上報紙,臺灣女性現在平均年齡超過80歲,5、60歲前發現癌症,還有體力可接受各種治療,70幾歲以上,治療就比較困難,因為接受治療需耗費許多體力,以及由誰來照顧的問題,這是個很殘酷的事實,社會問題與健康問題是息息相關的。
高危險群 早期發現容易治療
如果是高危險群,不要等中年以後再去檢查,即家族裡有癌症史的高危險群,像乳癌、大腸癌、鼻咽癌等這些是家族性較高的,不要中年以後再做檢查,可能來不及,現在防癌的重點就是讓這些高危險群,早做檢查,預防重於治療。
第一危險群是年齡,第二危險群看家族性,家族性越明顯越要早做檢查,像日本的胃癌患病率是全世界最高的,他們過去20年來一直推動早期檢查,家族中有胃癌的全家都做,連中小學生也去做,最近20年降低的很明顯,早期發現容易治療,後來發現都有轉移,而且不容易治好,癌症可怕就是在這裡,發生危險時沒有感覺,等到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
預防重於治療,防癌不是看一看、聽一聽就好,要付諸行動。很多傳染病,如:薩斯病、愛滋病也是無藥可治,但是卻可以預防,癌症也可以預防,就是盡早做檢查,這就是要積極推廣的社會教育及健康教育。
癌症篩檢 死亡率減少
子宮頸抹片檢查已推行20幾年了,以前是排名第一,很快再過不久就不在十名內了,雖有改善但還不是很理想,臺灣有20%的婦女不做抹片檢查,年紀越大越難接受健康教育,篩檢須每年做,5、60歲以後每年需做2次,有人說我已經做了7、8年都沒問題應該不必做了,這是錯誤觀念,年齡越大越應該做,以平均年齡0∼80歲計算,世界上約4人中有1人會罹患癌症,但如從中年算起每3人中有1人,60歲以後2人中就有一人,75歲以後每一個人都有危險,只是有些沒查出而已。
得癌症很難過,治療時耗費體力,也很難過,有的說,要不是長得壯,現在也沒辦法接受治療。
現在人較重視乳癌篩檢,有人說是乳癌增加,其實是因為早期發現而致發生率增加,死亡率卻減少。
罹患癌症應該看哪一科?
腫瘤的內科、外科
一般看病,哪裡有病就找哪一科,如:咳嗽找胸腔科、高血壓心臟問題找心臟科,但癌症有時像中風,長腦瘤時一邊手不動,懷疑是中風、高血壓造成的,而找神經科;現在因為科學進步了,有腫瘤科,是專門治療癌症的,李教授是專門做局部性的放射線治療,就是在可能的範圍將腫瘤切除,腫瘤很大時會造成困難及危險,會切除很多正常組織,導致很多後遺症,外科的進步就是把範圍縮小,早期發現範圍縮小,放射線治療範圍也要縮小,後遺症就少。
腫瘤內科就是用藥,很多新藥會持續出現,因為沒有一個能徹底治療的藥。
腫瘤指數 正子攝影檢驗法
確定罹患癌症時可用腫瘤指數檢驗,目前在臨床上的運用主要是針對診斷時指數就偏高的病患,在接受手術、放射、化學治療之後是否回覆正常的指標,又或回覆正常之後若有再度升高者,臨床上可能考慮有復發或轉移的可能。目前臨床上用來做為治療指標的幾種腫瘤指數,尤以攝護腺癌的PSA的專一性最好。
而一般健康檢查中,以腫瘤指數來做為癌症篩選的工具,其敏感度仍嫌不足,必須配合其他理學檢查、病史詢問等才能達到早期發現癌症的目的。
還有一種正子攝影(PET),即正子放射斷層攝影術是現今最先進的醫療技術之一,就是照像就可偵測癌症,已運用了7、8年。其準確度比一般傳統診斷方法為高,對已罹患癌症的患者,可改善其治療有效程度。 這是一個新的突破,價格不匪,對病人是龐大的負擔。
控制病情 維持日常生活品質是目標
一般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會治好嗎?都是需持續的用藥,但是可控制、緩和,維持正常的生活,治療的目標是維持生活品質,如果為治好而造成殘障,那就很得不償失了。有些癌症有轉移十幾年了他還在上班,癌症可怕就是轉移到致命器官,如:影響心肺、肝臟、腦部等才會危險,如果轉移到骨頭,放射性治療很有效。很多乳癌病人雖然有轉移,也在治療、也在上班,不要以為是絕症,有人以為已經擴散了,為什麼還要治療,這是錯誤觀念。像乳癌現在大家都做篩檢,年輕人比較注意,這是好現象,有人說乳癌在增加,那是因為早期檢查、早期發現的結果,但是死亡率不會增加,就是發生率增加,死亡率減少,這個現象是對的,如果二者一起增加,那就有問題了。
何謂臨床治療?
看醫生就是臨床治療,不一定要住院臥床,現在癌症很多病人都是門診來治,因為四肢還很好,可以一邊治療、一邊上班。
癌症偏方
偏方,不是只臺灣有,全世界有傳統歷史的國家都有,美國建國才二百多年,科學、民權很進步,就是沒有傳統。在美國偏方不容易被採用,美國食品衛生檢驗局是全世界最嚴格的,許多國家實際上都是看到美國通過了那就是最可靠的,一般的標準是這樣。
保持胃腸暢通 均衡營養 維他命不可少
保持胃腸暢通,不要便秘,常常把排泄物堆積在身體裡,會產生致癌物,所以便秘要想辦法改善。
均衡營養,魚肉、蔬菜、水果等都要攝取,維他命一定要足夠,因不容易為身體所製造,所以叫維他命;體力不好時、年紀大者或癌症病人,建議補充綜合維他命,以填補食量及種類不足,或食慾不佳的情況,這是積極方面。
消極方面,就是知道要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美國政府癌症研究中心及世界各國都在研究。不一定貴的就好,農作物有季節性,好的成分不是整年都有,研究吃什麼食物,不是為用來控制、治療癌症,食物可以讓人健康,減少得癌的機率。
研究百歲的人最近20年吃什麼或者他們的居住環境,對防治疾病應該有幫助;空氣污染問題嚴重,光禁菸還是不夠的,汽機車及各種廢氣的排放,比抽煙還厲害。
哪些東西會致癌有幾萬種,民眾可上衛生署網站查詢。
養身人生觀 人不如車
每餐7分飽、保持大小便暢通、運動及充足的睡眠。人健康就有自信,健康才能助人,不健康帶給人痛苦,維護健康是人人的責任,從中小學教育奠定起定期健康檢查及養身的重要。
活到老學到老,健康自己掌握;舉凡車子會進場保養、定期檢查,但對待自己的身體,有幾人做到注重養身、定期檢查的,難道人不如車嗎?
注重運動安全及保養
游泳容易罹患慢性耳朵疾病,需定期檢查;騎車較危險,意外事故高,若不幸造成傷殘,將影響一生,選擇安全的運動、定期檢查、養成健康觀念、多參加健康講座、重養身,疾病不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