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法國「世界報(Le Monde)」報導,耶誕節前,奢侈品牌增加了為弱勢兒童或醫學研究的慈善行動,例如全球消費者最青睞的品牌之一古馳(Gucci), 三年前推出獨特的一系列產品,從3290歐元(約新台幣15萬2300元)刺繡的手提袋,到簡單的65歐元(約新台幣3000元)蠟燭,目前在20個國家銷售,直到明年1 月底。
它的營業額的25%將捐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Fund)在非洲撒哈拉有關醫療保健、保護孤兒和兒童愛滋病、飲水衛生等不同的計畫。
在同時,義大利珠寶商寶格麗(Bulgari) 希望經由市場銷售的小銀戒,能在明年獲得約1000萬歐元(約新台幣4億6000萬元), 以拯救在衝突地區非政府的兒童教育組織。
另外一個義大利知名品牌凡賽斯(Versace) 也不例外,它在中國捐贈由電影演員李連杰創立的幫助心理創傷兒童基金會。
愛馬仕(Hermes)在11月20日的顏色節中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呼籲維護兒童的權利。它並決定每年12月第一個週末,將150 名時裝設計師參與的義賣收入,捐給防治愛滋病的協會。
兒童服裝奢侈品牌Bonpoint,設計師柯恩(Marie-France Cohen) 希望於3月在巴黎開一個合理價格的店,所有的獲利將建立一個幫助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兒童的基金會;而包括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麥卡尼(Stella McCartney)或保羅史密斯(PaulSmith)這些名牌設計師,都願意捐出作品幫助她。
奢侈品牌行善的例子層出不窮,社會學家利波維斯基(Gilles Lipovetsky) 表示,這是因為奢侈品牌界無法避免溝通的邏輯,它們必須考慮到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如永續發展和人權等。所以,混合道德和膚淺的體質使得奢侈品牌必須讓人到處看見,像廣告般無所不在的呈現。
他指出,全球化的進程也使奢侈品被迫要面對對它本身的提問。長久以來它的合法性來自於顧客的社會地位,但這不再是真實的:它走出了極有限的資產階級,並已有複製最多消費群的銷售技巧。
報導說,如麥當勞的招牌漢堡--大麥克(Big Mac),它捐一歐元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產品--分享」行動,已經有好幾年了。這些慈善活動使奢侈品牌合法化它的品牌,也糾正了它的形象,重建自己的名譽。
報導又說,奢侈品牌的文化一直是聯繫著一個慷慨的層面,即富人應有贈予行動,否則會失去他們的身份地位;奢侈品牌沒有義務捐獻,但行善卻能獲得它的利益。它捐贈給兒童基金會或愛滋病的研究行動,是一種類似道德的銷售行動,各品牌之間因此也開始了另一種誰捐贈最多的競爭。
法國馬賽的保羅塞尚(Paul-Cezanne)大學教授魯(Eyette Roux) 證實,捐獻和重新分配一部分財富給最貧窮者的文化,已經成為奢侈品牌的文化。愛馬仕、卡地亞(Cartier)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一直都是這樣做,且大多數時候也非常謹慎,如同一些東西內化在他們的價值觀裡。
古馳、寶格麗和凡賽斯則是最近才投身善行,但它們是要做出更明智的銷售?或模仿競爭對手?當前經濟危機產生的影響,若是阻止了這些善行,就表明,這些都只是增加形象的簡單方式而已,並不是真誠的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