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裡關於小人的記載(一)
中國清朝乾、嘉時期「位高望重」的學者、官至禮部尚書的紀曉嵐,在其所著《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有二則關於小人的記載。該書是綜述平生見聞而成。因當時紀曉嵐以學問文章名重天下,曾主纂《四庫全書》,其記事具可信度。
第一則關於小人的記載編在該書卷三《灤陽消夏錄三》。書中描述了在迪化縣(今烏魯木齊),經常看到身高只有尺許的小人,男女老幼都有。每到紅榴樹開花時,這些小人便折下榴枝,編成小圈戴在頭上,成群結隊唱歌跳舞。他們的聲音細如鹿鳴,悠揚婉轉。
有 的小人會偷偷走到朝廷駐軍的帳篷內偷竊食物,如不小心被抓到,就跪在地上哭泣。若把他們捆綁起來,就絕食而死。假如把他們放了,他們也不敢馬上跑開,先慢 慢的走數尺遠,回過頭來看看。若有人追罵他們,馬上又跪在地上哭泣。否則便慢慢走遠,到了差不多追不上的距離時,就迅速遁入深山中。
清軍始終找不到這些小人的居處,也不知他們如何稱呼,因為小人喜歡戴紅榴,便稱之為「紅榴娃」。當時丘縣(今河南省輝縣)縣丞天錦,奉派巡視牧場,曾抓到一個小人,將他帶回去,仔細端詳,他們的鬍鬚和毛髮都和我們常人一樣,可見不是木魅或山魈之類的妖怪。
另 一則小人的記載編在該書卷十八《姑妄聽之四》,是清軍守將吉木薩描述的。吉木薩說他曾追山雉追到深山中,看到懸崖上好像有人,便越過山澗前往查看,在離地 四五丈的地方,看到一個臉上和手足長滿寸許長黑毛的人,身著紫色的毛披風,與其對坐烤肉的是一位面貌姣麗、蒙古人樣打扮的女子,這位女子沒有穿鞋,身著綠 色的毛披風。旁邊有四五位黑毛人在服侍,他們僅有小孩兒大小,身無寸縷,看到人就嬉笑,說的話既不是蒙古話,也不是其它的方言,如鳥叫,完全聽不懂。看此 情形,他們並不像妖物,吉木薩就對他們行禮。忽然,從崖上扔下一物,一看是熟的騾肉半肘。就又行禮謝他們,二人皆搖手謂不用謝。那騾肉足供三四日食用。吉 木薩後來與牧馬人一起重尋舊跡,卻找不到了。
第一則小人位於迪化縣深山中,不知這些紅榴娃迄今仍在否?第二則未道出小人出現地點,而且小人們全身長黑毛,和目前傳聞的雪人相似,只是雪人身材高大,是否為同類便不得知了。
原文:
《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
烏 魯木齊深山中,牧馬者恆見小人高尺許,男女老幼,一皆備。遇紅柳吐花時,輒折柳盤為小圈,著頂上,作隊躍舞,音呦呦如度曲。或至行帳竊食,為人所掩,則跪 而泣。縶之,則不食而死。縱之,初不敢遽行,行數尺輒回顧。或追叱之,仍跪泣。去人稍遠,度不能追,始驀澗越山去。然其巢穴棲止處,終不可得。此物非木 魅,亦非山獸,蓋僬僥之屬。不知其名,以形似小兒,而喜戴紅柳,因呼曰紅柳娃。丘縣丞天錦,因巡視牧廠,曾得其一,臘以歸。細視其鬚眉毛髮,與人無二。知 《山海經》所謂(左立右爭)人,鑿然有之。有極小必有極大,《列子》所謂龍伯之國,亦必鑿然有之。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八》──《姑妄聽之(四)》
吉 木薩臺軍言:嘗逐雉入深山中,見懸崖之上,似有人立。越澗往視,去地不四五丈,一人衣紫氆氌,面及手足皆黑毛,茸茸長寸許;一女子甚嬌麗,作蒙古裝,惟跣 足不靴,衣則綠氆氌也,方對坐共炙肉。旁侍黑毛人四五,皆如小兒,身不著寸縷,見人嘻笑。其語非蒙古、非額魯特、非回部、非西番,啁哳如鳥不可辨。觀其情 狀,似非妖物,乃跪拜之。忽擲一物於崖下,乃熟野騾肉半肘也。又拜謝之,皆搖手。乃攜以歸,足三四日食。再與牧馬者往跡,不復見矣。意其山神歟?
中國古籍裡關於小人的記載(二)
文/劉新宇
宋代編的《太平廣記》第四百八十卷和第四百八十二卷都記述了一些關於小人的故事,說明小人曾經在地球上生存過。現簡略介紹這些小人的傳說: 1. 西北海鶴民國 西北海戌亥那地方,有個鶴民國,人身高三寸,但日行千里,步履迅急如飛,卻常被海鶴吞食。 他們當中也有君子和小人。如果是君子,天性聰慧機變靈巧,每每因為防備海鶴這種禍患,而經常用木頭刻成自身的樣子,有時數量達到數百,把它們放置在荒郊野外的水邊上。海鶴以為是鶴民,就吞了下去,結果被木人卡死,海鶴就這樣上當千百次,以後見到了真鶴民也不敢吞食了。 鶴民大多數都在山澗溪岸的旁邊,鑿洞建築城池,有的三十步到五十步長就是一座城,像這樣的城不止千萬。春天和夏天的時候,鶴民就吃路上的草籽,秋天和冬天就吃草根。到了夏天就裸露著身體,遇到冬天就用小草編衣服穿,也懂得養生之法。 2. 人臘 李章武有一個用活人臘制的「人乾兒」三寸多長,腦袋、大腿、胸脯都完好無損,眉毛眼睛也很分明,說那就是古代傳說中的矮人國──僬僥國的人。 3. 墮雨兒 魏時,在河間的王子充家,下雨的時候,有八九個小孩隨著雨落到院子裡,高只有五六寸左右。小孩們自己說,家在海的東南方,因遇到大風雨,被刮到這裡。跟他們談話,覺得他們頗有知識,所說的事情都像史書上所敘述的那樣。 中國古籍裡關於小人的記載(三) 這些小人現在沒有了,是不是因為他們只有幾寸高不適合地球上的生存環境而被逐漸淘汰了呢? (一) 《山海經》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有小人國,名靖人。」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又寫道:「有小人,名曰菌人。」 《山海經--海外南經》記載「周饒國在東,其為人短小,冠帶。」 (二)《搜神記》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搜神記》卷十二記載:「王莽建國四年,池陽有小人景,長一尺餘,或乘車,或步行,操持萬物,大小各自相稱,三日乃止。」並同時記載有一種小人叫「慶忌」,寫道:「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疾馳。 (三)《列子》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列子·湯問第五》記載「從中州以東四十萬里得憔僥國。人長一尺五寸。東北極有人名曰諍人,長九寸。」 (四)《史記》和《法苑珠林》中關於小人的記載 《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括地誌云:「小人國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衛助之,即焦僥國,其人穴居也。」 《法苑珠林》一書,廣羅眾多的佛教經論和外典俗書,向來被視為佛教百科全書。《法苑珠林·卷八》引外國圖云:「焦僥國人長尺六寸,迎風則偃,背風則伏,眉目具足,但野宿。一說,焦僥長三尺,其國草木夏死而冬生,去九疑三萬里。」 這裡將小人說成「長三尺」,但又說「懼鶴所食」互相矛盾,因三尺雖短,也應不用怕任何鳥類吞吃,其它書中所載焦僥國人都只有數寸高,可能因為《史記》和《法苑珠林》的作者要寫一部權威性的書籍,而數寸高之人實在太不可思議,因而寫成三尺。 (五)《山海經海經新釋卷一》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山海經海經新釋卷一》記載「齊桓公獵,得一鳴鵠,宰之,嗉中得一人,長三寸三分,著白圭之袍」。 (六)《南村輟耕錄》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南 村輟耕錄》是元朝的陶宗儀所寫。其第十四卷中說:當時有個人在賣小人人臘(乾屍),他(陶宗儀)借來一瞧,見那小人身長只有六寸多一點,但一切特徵跟人無 異,連小便都有。相傳這小人是幾年前外國貢獻的,小人死後,才從背後剖開,挖去內臟,經過充填、縫合、烘乾成的。這種外地貢上的小人,《漢武故事》就說 過:以前東郡有人送過一個七寸短人,還名叫「巨靈」。 (七)《新齊諧》裡關於小人的記載 《新齊諧》是袁枚(1716-1798)所寫,又名《子不語》。袁枚是清代詩人,乾隆進士,曾任江寧、溧水等地知縣,政績卓著。 《新齊諧》第九卷記載道「乾隆四年,山西蒲州修城,掘河灘土,得一棺,方扁如箱。啟之,中有九槅,一槅藏二人,各長尺許,老幼男婦如生,不知何怪。」 這麼多中國古籍裡都有關於小人的記載,足以證實小人曾在地球上生存。這些小人現在沒有了,可能是因為他們只有幾寸高不適合地球上的生存環境而被逐漸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