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是本屆香港書展的最後一天,其中名作家講座環節的壓軸嘉賓,是曾憑《三峽好人》等描寫基層群體的作品蜚聲國際,近期又因抗議主辦方邀請維吾爾大會主席熱比亞而退出墨爾本影展成為輿論焦點的大陸獨立導演賈樟柯。
在開場之前主持人提問之下,他再一次解釋此次退出影展的考慮:"知道影展要請熱比亞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因為我情感上很難接受,首先是一個人道立場,中國人講究對亡靈的尊重,事件中死亡的人才兩週,屍骨未寒,電影節把一個政治人物請到那兒變成一個政治論壇我覺得不合適。因為客觀地說沒有一個電影不講政治,電影本身就是對生活對政治和社會的反映,問題是應該由電影本身這個文學的載體去講述。直接把政治人物請過去。。我覺得我們去做什麼?"
賈樟柯此次做客香港書展宣傳他的新書《中國工人訪談錄》,正是根據墨爾本電影節無緣播出的《二十四城記》電影的採訪筆記彙集而成。這位在國際上說不的獨立導演,在香港的講座中談寫作,談如何尊重弱勢群體的生活,並在回憶時多番感嘆政治浩劫影響人的思想和表達,更從看歐巴馬演講辭的熱淚盈眶講到國內藝術表達的困境:"臺灣的報紙有的翻譯和行文都很好,我看得熱淚盈眶。收起報紙後我覺得很好笑,因為他講的都是很簡單的東西,民主、人權、自由、環保,問題是他能那麼清楚地大聲地講出來,我們現在的環境是:很多東西只能是心照不宣,不能講出來。我覺得哪一天我們能夠把這些東西大聲說出來,哪怕只是以很通俗的方式。什麼叫自由、什麼叫民主,本身不是複雜概念,但問題是我們真的沒有辦法那麼大聲地清晰地說出來,我們拍電影也就顯得主體上都很模糊,很難顯示一種準確、清晰的價值觀。"
在言論表達自由方面,比起大陸,香港今日依然擁有絕對的優勢。今年的書展上就有大量批評諷刺特首曾蔭權行政失誤、獻媚中央的書籍、漫畫,甚至是搞怪的人偶,引起不少讀者駐足觀看。
在大陸無法出版的敏感政治書籍也在香港牆外開花,書展上各種六四二十週年紀唸書籍尤其是《趙紫陽軟禁中的錄音日記》中英文本,基本上在每個本地大型書商攤位都能找到,更成為一些商家的賣點,而令記者意外的是,竟然有不少年輕的本地讀者選購。
以出版、發行、翻譯文化類書籍為賣點的香港樂文書店經理林小姐現場接受本臺採訪:"(哪一類型的書比較暢銷?)六四的,尤其是趙紫陽的。(可以透露大概賣了多少本?)接近一千本左右,因為今年沒有什麼特別熱賣的書,就是這一本剛好在這個潮流熱賣。因為今年六四二十週年,這兩個月炒得很熱,所以書展我們推出了很多《人民們不會忘記》、《趙紫陽改革歷程》等,都賣得很好。(看到很多年輕人在你們這裡買書,他們也會關注這些類別麼?)有,有,年輕人都買,今年比較特別,我們在維園燭光晚會上就觀察到這一趨勢,年輕人參加很多,有多些人曉得這些事情也很好。也有一些大陸的讀者專門來買。"
最後一天的書展展商進一步割價,抱著撿便宜貨的心理,等到最後才來的讀者尤其多。有帶著孩子前往選購教育書籍的家長、文藝青年或追星青年,各種各樣年齡階層的人各得其所。在即將結束的會場,記者截停了一名操普通話,抱著幾本大陸禁書行色匆匆的讀者,詢問他對香港書展的看法:"我沒有時間,我在找書,它五點就要關門了。(覺得這次書展怎樣?)非常好非常好。(是專門來香港找書的麼?)對,我從美國來。 "
多元包容是香港書展的最大特點之一,海外印製的趙紫陽和六四書籍的廣告隨處飄揚之際,來自大陸的出版商繼續聚集一隅:香港人推銷他們體現正統主旋律的簡體字書籍的地方;穿著暴露的偶像寫真和拘謹嚴肅的宗教刊物各自有粉絲;王丹語錄可以與鄧小平語錄平排;大飢荒紀實的文獻旁邊就是蔡瀾的美食和美女。擺放的安排會否傷了誰的感情似乎並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