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寄遠〉:"前山極遠碧雲合,清夜一聲《白雪》微。欲寄相思千里月,溪邊殘照雨霏霏。"此詩看似純然寫景,其實是寓情於景的佳作,"欲寄相思千里月"正好透露了詩人的心情。
詩人描繪了一幅清靜幽遠的風景畫。極目之處,碧雲遮蔽著遠山,清寂的夜裡,響起一聲微微的《白雪》古調,也不免令人懷想,彷彿夜裡北方一場微微的白雪飄落的情景。想要將我的相思寄託予明月,但見溪邊殘照,正好映照著霏霏細雨。
此情此景,悠然令人神往。
詩人杜牧,為人剛直有奇節,詩風遒勁,多切經世之務,是晚唐成就極高的代表性詩人。
但杜牧平素也以風流才子聞名,一大部分詩作也忠實地呈露了這種縱情聲色的生涯。然而,杜牧自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在晚唐已趨華靡的詩風當中另辟一境。
可見,〈寄遠〉這首詩中的寫景、抒情,即明顯的表現了這種"高絕"的意境。
全詩不沾一絲塵俗之氣,並且聲色組合亦毫無激越之處,但詩人的情感與無奈卻在字裡行間瀰漫著,教人無法忽視。
詩人似乎只專注於描繪景物和情態,不事生發"多情卻似總無情"、"無情不似多情苦"或是"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之類的感觸。
然而,那雲遮遠山的清幽意境,以及溶溶月色與密密溪雨所形成的獨特氛圍,使整首詩餘韻不絕。
但凡男女情愛中的離別便是相思的開始,南朝江淹便有"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別賦〉)這樣的千古慨嘆。
相思是一種企盼,一種可望不可及的追求。相思往往伴隨著苦痛,一種無人能分憂解勞之苦,所以,離別之後的孤夜裡,常是"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李清照〈聲聲慢〉)的傷痛。
因此,孤單傷懷之時,便只有夜空中的明月能夠作為我寄託相思之物。
是以,相思千里唯有明月知曉,這一詩歌中常見的托喻手法,道盡天下男女的無限衷情,"千里共嬋娟"遂成為有情人共同的心願。也因此才有杜牧"欲寄相思千里月"這樣的佳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