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詩篇,她的神奇之處在於:這首詩,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樣,剛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講太平盛世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反的一面是講暴政時期出現的社會現象。從漢代開始,《毛詩序》、《鄭箋》、孔穎達《正義》、朱熹《集注》等都從正面理解這首詩。而筆者發現,與《詩經》同為五經之一的《春秋左傳》卻給出了正反兩方面的解釋,但好像一直沒有被人留意到,也許是因為那麼邪惡的暴政古代沒有。
筆者對此詩採用分兩次賞析的方式與讀者分享從詩中讀出的內涵。
《詩經.國風.周南.兔罝》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乾城。
肅肅兔罝,施於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肅肅兔罝,施於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註釋:1.肅肅:孔穎達疏曰:敬也。朱熹注曰:整飭(音赤)貌。旁考《詩經.大雅.思齊》:"雝雝在宮,肅肅在廟。"毛傳:"肅肅,敬也。"以及《詩經.小雅.黍苗》:"肅肅謝功,召伯營之。"鄭玄箋:"肅肅,嚴正之貌。"
筆者認為如果從正面的意思來理解此詩,朱熹的註解綜合了古代名家的意見,最為準確。本詩"肅肅"的意思:敬慎、嚴謹而整齊有序。
另外,"肅肅"在古漢語中還有"陰沉;蕭瑟;清冷;恐怖"等的意思;筆者將在後面的賞析中用到這個詞意。如《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這是"陰沉"的意思。晉.潘岳《寡婦賦》:"墓門兮肅肅,脩隴兮峨峨。"這是"陰森恐怖"的意思。宋.範成大<寒夜>詩:"肅肅月浸樹,滿庭穠李花。"這是"清冷"的意思。清.魏源<中四明山>詩之二:"肅肅空明氣,時與諸天遇。"這也是"清冷"的意思。
"肅肅"這個詞在古詩文中很常見,其它的意思可查《漢典》註釋。
2.兔罝(音嗟):罝,捕鳥獸的網。兔罝即捕兔子的網。孔穎達疏:"《箋》云:‘罝兔之人,鄙賤之事,猶能恭敬,則是賢者眾多也。'"在古漢語中,常見將"兔罝"比喻為做卑賤之事的人,如普通的獵人或一般的村民,但這些普通的人又是有才幹的賢人。如宋.王安石<雜詠八首之六>"兔罝尚好德,況乃公與卿。"這句話的大意是:捕兔的獵人或村民都崇尚道德,何況是朝廷的公卿呢。換一句話說,如果一個國家連普通的獵人或村民都是有才幹的賢德之士,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是"賢者眾多也"。
另外,古人還常用"兔罝"來比喻在野的賢人或在朝的賢臣。如宋.毛滂<坤成節>:"國步無疆金柱健,官聲有道兔罝賢。"
3.椓之丁丁:椓(音卓),椓杙(音易),用錘釘木樁。丁丁(音爭),這是像聲詞,請注意其讀音。
4.赳赳武夫:赳赳,威武之意。武夫,指有勇力的人;武人或軍人。
5.干(音悍)城:《毛傳》:"干,扞也。"扞,音義同"悍",它是"悍"的古體字。因此,"乾城"即"扞城"。在本詩中既有"保衛(的職責)"或"保護"的意思,又有"將帥"之義。在史書中"扞城"一詞很常見,如《南齊書.卷二十九》:"史臣曰:公侯扞城,守國之所資也。必須久習兵事,非一戰之力。"此處指"將帥"。又如《北史.卷二十三》:"加以受扞城之托,總戎馬之權,勢力足以勤王,智能足以衛難。"此處指"保衛的職責"。再如《資治通鑒.卷第八十五》:"臣等竭力扞城,籓屏皇家,則陛下垂拱,四海自正矣。"此處指"保衛、捍衛"。
6.施於中逵:施,放置,安放。中逵,中道或道中。《毛傳》:"逵,九達之道。"何謂"九達"?在本詩中它也有兩個意思,"九達(逵)"當一般"道路"解的時候,西晉.郭璞注曰:"(九達謂)四道交出,復有旁通者。"也就是四通八達的道路。如果"九達(逵)"引申為道家的"道"時,東漢.荀悅《申鑒.雜言下》:"聖人之道其中道乎,是謂九達。"明.黃省曾註:"言聖道無所不達,百家則私蹊曲逕而已。"
因此,"肅肅兔罝,施於中逵"如果僅僅將"兔罝"理解成捕兔的網,那麼"施於中逵"是指將整齊有序(肅肅)的捕兔的網(兔罝)放置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中央(施於中逵)。
如果"肅肅兔罝,施於中逵"中的"兔罝"是指"賢人"的話,那麼"施於中逵"是指這些敬慎嚴謹(肅肅)的賢人(兔罝),(他們)常居道中(施於中逵)。也就是說賢人的所作所為都合乎道義,或者說是取"中庸之道"。
7.公侯好仇:仇,音義同"逑",夥伴,助手。公侯的好夥伴、好助手。
孔穎達引述《鄭箋》,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怨耦(怨偶,結怨的雙方)曰仇。此罝兔之人(賢人),敵國有來侵伐者,可使和好之,亦言賢也。"《鄭箋》的意思是,能讓結怨的雙方和好稱為"好仇";當敵國來侵略我國時,由於我國有賢人,因此他們能讓敵國與我國言歸於好,打消侵略的念頭。
8.中林:林野,野外或林中。在古漢語中,"中林"一詞也常被用來比喻賢士的隱居之處,如三國蜀.諸葛亮《宅銘》:"跡逸中林,神凝岩端。"唐.白居易<及第後憶舊山>詩:"偶獻<子虛>登上席,卻吟<招隱>憶中林。"
9.腹心:比喻賢達之士;他在為國家做事時,與公侯心裏或肚子裡想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如公侯之腹心。孔穎達疏曰:"解武夫可為腹心之意。由能制斷,公侯之腹心;以能制治,己之腹心;臣之倚用,如己腹心。"朱熹注曰:"同心同德之謂。"意思大致相同。
與《詩經》同為五經之一的《春秋左傳》卻給出了另外一種註解,後文賞析時筆者會談到。
賞析一:《毛詩.序》曰:<兔罝>,后妃之化也。<關雎>之化行(教化施行),則莫不好德,賢人眾多也。
《毛詩.序》的大意是說,<兔罝>這首詩所描述的現象是因為君王后妃的道德教化已遍及天下,特別是天下的老百姓都按照<關雎>這首詩所講述的做人道理去施行的時候,民眾都崇尚道德,那麼整個國家的賢人眾多。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乾城。獵人(或鄉民)他正在敬慎、嚴謹地設置著一張張整齊有序的捕兔網,釘木樁發出了"丁丁"的聲音。威武的賢士啊,他們是國家的棟樑。
在中國古代,各行各業有嚴格的分工,朝廷的文官或武將,即使品級很低,也不會去做捕兔的事情。因此,這種事情也就是普通的村民在做。而一個普通的村民,他在做捕兔的事情時都那麼的認真和嚴謹,並且做得那麼好(本詩用"肅肅兔罝,椓之丁丁"來形容)。也就是說,整個國家的民眾都崇尚道德,都在自己的這個行業做一個好人,都能做好本職工作。這就形成一個社會現象:這個國家的賢人眾多。正如《毛詩.序》所說的:"<關雎>之化行,則(民眾)莫不好德,賢人眾多也。"
古人在描述夏、商、週三代初期(夏禹、商湯、周文王)大平盛世時,除了有"家給人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刑措不用"等現象之外,還用了一個片語是"比屋可封"。它的意思是,道德教化遍及四海,整個國家人人都有德行,家家堪受旌表。《尚書大傳.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唐.劉知幾《史通.疑古》:"堯舜之人,比屋可封。"
我們都聽說過"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如果這個國家每一個青年男女都能像木蘭那樣,謹守孝道,按仁義禮智信去做人,那麼這樣的國家一定不會有內亂,也沒有哪個國家敢來侵略。
因此,《詩經》說:"赳赳武夫,公侯乾城"。都是賢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人人都是"赳赳武夫",都可成為老百姓的捍衛者。孔穎達疏:"言此罝兔之人,有赳赳然威武之德,公侯可任以國守(保衛),令扞城其民(命令他們保護老百姓),使之折衝(制敵取勝或談判)御難於未然也。謂公侯使之(武夫)與民作扞城也。"
其實當一個國家出現太平盛世的時候,不僅不會有其它國家來侵略。反而會出現萬國來朝的繁華景象。比如大唐朝的貞觀盛世。
太平盛世時期,國家根本不用養那麼多的軍隊。真是需要抵禦外族侵略的時候,臨時抽調民兵,人人都會英勇善戰。
肅肅兔罝,施於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獵人(或鄉民)他正在敬慎、嚴謹地設置著一張張整齊有序的捕兔網,把它放在岔道的中間。威武的賢士啊,他們是公侯的好助手。
筆者在前面的註釋中也講了,古人常常用"兔罝"來比喻賢人或賢臣。所以這幾句詩所表達的內涵是:敬慎嚴謹的賢人(肅肅兔罝),他能常居道中(施於中逵)。當國家出現危難的時候(如外族侵略等)或需要他的時候,他又是威武的將帥(赳赳武夫),他是國君或公侯的好助手。
因為"中逵"的表面意思是"九達"或"九衢(繁華的街市)"之道的正中間,而這種道路絕對不可能在野外,而是在繁華的街市。所以"肅肅兔罝,施於中逵"也比喻當這個賢人在朝中為官的時候。
肅肅兔罝,施於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獵人(或鄉民)他正在敬慎、嚴謹地設置著一張張整齊有序的捕兔網,把它放在野外的山林之中。威武的賢士啊,公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心腹。
這幾句詩是採用互為因果關係的寫法。"肅肅兔罝,施於中林。"是指在野的賢人;因為整個國家賢人眾多,所以這裡其實是指所有的老百姓。當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都能成為"赳赳武夫",國君或公侯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心腹一樣看待。賢人做的事情,也是公侯心裏想做的事情,全國上下同心同德。
請讀者注意,此處的"公侯腹心"與現在中共暴政鼓吹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完全不是一回事。"公侯腹心"其中的一層意思是:國君、公侯或朝廷官員把天下百姓當成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損害一個百姓的利益就如同挖掉自己一小塊心頭肉那樣的難受。這個境界是按照儒家傳統的道德禮義修出來的,而不是吹出來的。古今中外,也只有中共這樣的暴政才會一邊做著殘害老百姓的傷天害理的事情,一邊高喊"為人民服務"。用一句俗話形容,中共已經到了"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程度了。
小結:這首詩正面的意思是講一個國家出現太平盛世時的社會現象,因為國君、公侯或朝廷官員把天下百姓當成了自己心腹,用道德教化民眾,使整個國家都是好人,因此全國上下才會同心同德。這種社會由於刑措不用、囹圄常空,所以連警察都沒有。
賞析二:《春秋左傳.成公十二年》:"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乾城。'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天下有道,則公侯能為民乾城,而制其腹心。亂則反之。"【註:文中的"尋常"是數量詞。古代八尺為尋;一丈六尺為常。西晉.杜預註:"言爭尺丈之地,以相攻伐。"近代文學家楊伯峻註:"尋常意謂尺寸之地。"】
《春秋左傳》這段話的大意是:"所以《詩經》說:‘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等大官的捍衛。'因為到暴政出現的時候,諸侯貪婪,侵佔慾望已無所顧忌,為爭奪尺寸之地而驅趕百姓致於死亡,收買他的武士,作為自己的心腹、股肱、爪牙(來殘害百姓)。所以《詩經》說:‘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的心腹。'太平盛世的時候,那麼公侯就能做為百姓的捍衛,而控制他的心腹。到暴政的時候,就反過來。"
看了《春秋左傳》對《詩經》解讀的這段話,我想可能有讀者會發出驚嘆聲,因為這段話活脫脫就是現今中共暴政的真實寫照,中共暴政搞強制拆遷害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啊(爭尋常以盡其民)。中國古代找不到這樣的先例。這就是為什麼從漢代以後,這麼多古經文學家都看到了《春秋左傳》的這段話,但卻沒有在《詩經》的註釋中把它講出來,因為古人根本不相信一個政權會幹出這樣的事情。
像最近四川成都出現的女民營企業家模範(中共自己評的),為了反抗自家的房屋被暴力拆遷而引火自焚的事情。強拆人家的房屋,逼死人命,中共暴政還要說人家是"違章建築","暴力抗法",甚至還把死者的家屬關押起來。那十幾年前人家蓋房子的時候怎麼不說是"違章建築"?人家開一個工廠,解決了地方上的就業問題,給國家交稅,帶動此地的經濟繁榮,被評為模範的時候怎麼不說人家是"違章建築"?等到這個地方的地價升值了,中共的官員想佔為己有了,怎麼就變成了"違章建築"?這一類的事情在中國大陸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著。
中國大陸的民眾,包括體制內的官員,都應該清醒了。中共這個惡黨,它今天要利用你的時候,它可以把你評為模範,給你一點從百姓那裡掠奪來的民膏民脂;等到它認為你的價值利用完了,它就要用殘忍的手段從你的手上掠奪財物。有興趣的讀者可查一查《春秋左傳》的原文,筆者的譯文一點都沒有添油加醋。其實何止是這些呢,中共的罪行罄竹難書。
下面我們來看看<兔罝>這首詩的反面意思說的是什麼;或者說出現暴政的時候,那是個什麼樣的社會現象。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乾城。
暴政的時候,老百姓都被當作兔子或豬羊那樣掠奪和宰殺。"兔罝"原意捕兔的網,這裡比喻為監獄或其它監禁人的場所。"肅肅兔罝"也就成了"陰森恐怖的監獄"。 "椓之丁丁"使人想起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句話,也就是邪惡的暴政準備了各種殘忍的手段要掠奪和宰殺民眾。"赳赳武夫"--兇惡的暴政的爪牙。"公侯乾城"--他們捍衛的是暴政及其大官的利益。
肅肅兔罝,施於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逵"為"九達"或"九衢",表示繁華的街市。"中逵"即在繁華的城市中。仇,《鄭箋》云:"怨耦曰仇。"所以,"好仇"在這裡變成了"喜好(結)怨仇"
上面四句的大意是:陰森恐怖的監獄,設在了繁華的城市中。那些凶殘的暴政的爪牙,他們以給暴政中的高官充當打手為樂,壞事幹盡;使老百姓怨聲載道。
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時期,從上到下都是好人,因此刑法放置不用了(刑措不用),監獄是空的沒有犯人(囹圄常空),社會上也不需要警察。而現今的中國大陸,每一個大城市都有監獄、看守所及其它關押人的地方,其中看守所是最多的。中共高官還一度以設立亞洲最大的監獄和看守所為榮。
肅肅兔罝,施於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中林"本意是"野外的林中",這裡比喻為邊遠的地區或邊疆。
上面的四句大意是:陰森恐怖的監獄,設在了邊遠山區或邊疆。那些凶殘的暴政的爪牙,暴政叫他們幹啥就幹啥。
小結:從<兔罝>的這首詩的反面意思中我們也可看出,一個國家如果出現了暴政,那個國家就如同一個大的監獄,全國人民都被當成了犯人對待。暴政及其高官就如同監獄的監獄長和各個級別的看守一樣。它們不僅殘殺犯人,它們內部之間為了爭權奪勢也互相殘殺。全國人民以及暴政的官員都生活在恐懼之中。這就是為什麼現今的中國大陸,普通百姓很多人想盡辦法出國定居,甚至冒生命危險偷渡,也不想留在國內。包括暴政體制中的高官及其家屬,也要利用權利拿一本外國護照,給自己留條後路。因為大家都心照不宣,中國大陸目前就是一所大監獄,中共暴政劫持並迫害著所有的中國人。
詞彙運用:<兔罝>這首詩中的詞彙,筆者在註釋中基本上都說明瞭,因此就不再特別舉例了。
結語:<兔罝>這首詩讓我們再一次見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神奇--一首詩居然蘊藏了正反兩方面的、截然不同的意思。其實古今中外有很多預言都預示了現在社會將出現什麼樣的變化。人們不相信的、視為"迷信"的事情,有很多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可是當那一切出現的時候,現在人們的選擇都會決定了他/她將來要面臨的結果;是好是壞都出自現在人們一念之間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