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就屬於上述第一種類型。這句成語人們常放在嘴邊,是直話直說,意思毋須解釋都能明白的,有些人甚至並不知道它還有典故。"大材小用"出自陸游的詩句:"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有一些成語的整體含義已為人熟知,但其中個別詞語卻不大容易理解,這就要從相關的典故中去找答案。比如"天真爛漫",常被用來表示少年兒童的純真,其中"爛漫"就是一個需要加以辨識的詞。"爛漫",也寫作"爛熳"或"爛縵",常用來描繪花草的絢麗或茂盛,也可以形容人的性情。杜甫有"主人情爛熳,持答翠琅玕"的詩句,宋代蘇舜卿也寫過"得書所賦詩,爛漫感懷抱"。在上面兩詩中,爛漫 ( 或爛熳 ) 都用來指人,是"熱情"和"真誠"的意思。"天真爛漫"作為四個字一體的成語,則是源自元代夏文彥對鄭思肖所畫墨蘭的評價。鄭思肖是畫蘭的高手,筆下的墨蘭純潔自然,夏文彥將畫作的這一特點總結為"天真爛漫,超出物表"。"天真爛漫"後來變為成語,用來指人,表示人性的自然和率真,沒有矯揉造作。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成語雖依典故而立,卻不拘泥於典故,其含義可以和典故原來的寓意不盡相同,甚至完全不一樣。
成語"朝三暮四"出自《莊子.齊物論》中的一段話:"狙公賦芧,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這是一則寓言,說的是有一人用橡實餵猴,開始說早上給三顆,晚上給四顆,猴子嫌少不高興,那人改口說,那就早四顆晚三顆,猴子以為多得了橡子而轉怒為喜。
莊子的這則寓言旨在告訴人們,有些事表面上有變化,實質卻沒有變。後人也有藉此寓言,告誡人們不要受人花言巧語的愚弄。然而如今"朝三暮四"作為成語使用,其含義已經變了,它被用來比喻做事拿不定主意或反覆無常。
"難兄難弟"常用來指兩人同處困境,或彼此曾經共患難,還可以用作諷刺,意思是說兩人都不好。拿這一成語的含義和其原來的典故作比較,就會發現二者的差異很大。
"難兄難弟"一語出自南北朝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德行》中的一段話:"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這段文字說的是,東漢人陳寔(太丘),有兩個兒子元方和季方,父子三人都很有才學,也同為當時的名士。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常在一起比較和評論他們父親的功德,為此爭論不休,誰也不能說服誰,於是就去找祖父做評判。
陳寔回答是,二人父親的道德和才學都很好,難分高低。
此外,也有人認為"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二人父親的功德都很高,旁人很難與他們兩人比肩。
無論依據哪一種解釋,在原來的典故中,"難"都是"不容易做到"的意思,而在如今使用的成語"難兄難弟"中,"難"卻是"災難"和"不幸"的意思,二者在普通話中的發音都是不一樣的。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反而不能為典故牽著鼻子走。
所有的成語都是約定俗成的,經過長期使用,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寓意和適用環境,如果死扣其原始的典故,就解釋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