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的創建,據說遠在三國時代。但它的真正馳名,卻是在崔顥寫了這首詩以後。由於這首詩,不僅使黃鶴樓名垂千古,連武漢也跟著獲得了"白雲黃鶴的地方"的美名。
崔顥的這首詩,被宋代的嚴羽推崇為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它以簡練的語言,運用優美的神話傳說,寫出了黃鶴樓的來歷,登樓的所見和觸景生情引起的鄉愁之感。它使後代許多名人望而擱筆,成為千古絕唱。
關於黃鶴樓和崔顥詩中的"昔人",歷來有著許多不同的傳說:
最早記載此事的是《南齊書》。它的《州郡志》裡說:"夏口城據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地。"稍後於他的梁任昉《述異記》說:"荀瓌,字叔偉,潛棲卻粒,嘗東遊憩江夏黃鶴樓上。望西南有物飄然降自霄漢,俄頃已至,乃駕鶴之賓也。鶴止戶側,仙者就席,羽衣虹裳,賓主歡對。已而辭去,跨鶴騰空而滅。"
唐宋時,閻伯理寫《黃鶴樓記》和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都說是費禕登仙,常駕黃鶴在此憩息,因以為名。
唐宋之後,人們把此事扯到了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身上。據褚人獲《堅瓠集》載:"相傳唐時呂純陽嘗客此地,倦寓酒家,日飲數壺,累至數百;不償值,復索飲,主人供給無倦色。純陽喜之。適啖西瓜,遂以瓜皮畫一鶴於壁上。始,色瓜皮青,久之變黃,遂為黃鶴。純陽又教酒家童子唱道詞,自敲板為節。已而唱時,鶴輒從壁間飛下,婆娑翔舞。觀玩飲酒者,日數千人。凡閱數月,酒家得錢數百萬,驟富。以錢酬純陽,純陽不受。遂構此樓志感,故名黃鶴樓。"
另外,和上述故事大同小異的,是《江夏縣誌》所引《報恩錄》的說法。據它所說,市酒者為辛氏,飲酒者為道士,畫鶴所用的是橘皮,所建樓為辛氏樓。
和崔顥詩一起廣為流傳的,還有一則關於李白的故事。據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全集》注中引用明代楊慎的說法:李白過武昌,見崔顥《黃鶴樓》詩,嘆服之,遂不復作,去而賦金陵鳳凰臺,以較勝負。其後,禪僧用此事作偈云:
一拳搥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這事,本是借太的設辭,並非太白的詩。流傳一久,人便信以為真。宋初有偽作太白《醉後答丁十八......》詩"黃鶴高樓已搥碎"一首,樂史編太白遺詩,遂收之。解學士(縉)書太白詩云:"也曾搥碎黃鶴樓,也曾踢翻鸚鵡洲",直是優伶打諢之語,太白一何不幸耶!但王琦並不同意楊慎的說法。他說,李白《江夏贈韋南陵冰》詩中,原來就有"我且為君搥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之句。玩此詩,則可能真有搥碎黃鶴樓的事哩。上面提到的兩首詩,分別見之於《李白全集》的卷之十一和十九。有興趣的人,自然可以取來一閱。不過,若說李白因崔顥詩而未曾寫黃鶴樓,那也是不對的。我們知道,李白有兩首膾炙人口的詩,就與黃鶴樓有關。
詩之一是: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之二是: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說來,武漢又被稱作"江城",還是來源於李白的這首詩呢。
黃鶴樓這樣大名鼎鼎,那麼,昔日的黃鶴樓是個什麼樣子呢?千百年來,因為屢建屢毀,唐以前的,我們已無法知其究竟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是宋畫黃鶴樓拓本。它是一個中央殿閣高聳、四圍房屋簇擁的建築群,形狀相當精美。清代黃鶴樓,則是一個單棟三層高樓,現存有光緒七年(1881年)火災前的照片可見。清人錢泳說它:"其樓高七丈,飛檐畫棟,八面玲瓏。登樓一望,帆檣千樹,煙火萬家,真大觀也。"詩人潘耒有詩:"西峰蜿蜒欲入江,壓以高樓半天咫。三層回與三霄鄰,八面平當八風起。遙看縹緲接蜃樓,近眸崢嶸疊霞綺。"可見是很雄偉壯觀的。
昔日黃鶴樓,曾是名人雅士登臨遊覽宴飲賦詩的地方。歷史上許多有名的人物都曾到此遊覽過。崔顥、李白之外,這裡也有著白居易、蘇東坡、陸游、範成大、黃遵憲等人的足跡。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他們在這裡所抒發的,大抵是有關個人際遇和離愁別恨的低沉、傷感的情調。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釂滔滔,心潮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