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一位國內電影觀眾在《電影網上訂票》上瀏覽一遍,便在《凱迪論壇》發帖驚嘆:《孔子》溜了,悄悄地溜了。原來他發現「除北京兩家影院外,國內其他影院都沒了《孔子》的場次了」。這一說法很快被反駁,一廣州網友認為《孔子》排片頗多,在廣州的票房重地天河電影城,排片達十場之多,可見有一定的市場。
《孔子》在中國票房究竟如何?國人對它又是如何評價?在網路論壇的熱議之外,傳統媒體談論《孔子》的文章不多,可見它並未像《阿凡達》一般大熱。1月31日,《網易娛樂》出籠了獨家報導《(孔子)票房疑虛報》,將《孔子》的票房和口碑問題擺上了台面。 (博訊 boxun.com)
《孔子》遭遇前後夾擊
1月22日,被稱為2010年國產大片領頭羊的中國聖人巨片《孔子》在神州大地隆重登場,中國官方一口氣為它一傢伙弄了2500個拷貝,把橫掃全球無敵手的美國大片《阿凡達》掃蕩到了3D一角。
25日,《孔子》片方大地影業向媒體提供數字,《孔子》首周票房達到3800萬。27日,《華商晨報》刊登記者調查「《孔子》上映3天惹風波,票房口碑雙重疑雲」,調查認為《孔子》「一方面網路打分低得可憐,一方面《新聞聯播》報導影片上座率高、口碑好」。31日,3800萬之說被網易娛樂捅破:《孔子》票房出現「注水門」,由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在《中國電影報》發布的數據比片方提供的「3800萬」的數字足足少了1000萬。
中國電影觀眾到底在和《孔子》玩什麼遊戲?28日的《每日經濟新聞》撰文「《孔子》票房遭遇尷尬,中國影業首遇重大公關危機」,認為中國人拒看《孔子》的首大原因是「《孔子》上映導致《阿凡達》2D版提前下線」,對《孔子》「特殊保護」傷害了《孔子》,引起了院線和影院的反感,並稱《孔子》遭遇了中國電影行業的首例重大公關危機。中國電影院線人士被迫承認,《阿凡達》突破了電影規律,下了線的《阿凡達》成功阻擊了《孔子》票房。
就在《孔子》票房還籠罩在《阿凡達》的陰影之中時,兒童動畫片《喜洋洋2》又後來居上,首週末票房達4350萬,遠遠超過了大製作的《孔子》。據《新京報》2月1日報導,《喜洋洋2》出現了「一票難求」的情況,武漢院線透露,《喜羊羊2》的上座率「超乎想像」。國內媒體戲言:「別看《喜羊羊2》只是一部國產動畫片,可它的票房「錢」力足以讓「史詩大片」《孔子》汗顏。」
《孔子》命運引發眾說紛紜
最早不看好《孔子》的,是中國著名男演員濮存昕。早在09年三月,濮存昕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表示因不看好《孔子》大片而拒絕了由他出演孔子的邀約。濮存昕認為「現在寫的孔子不全面,劇本尚不成熟,我覺得現在許多談論孔子的,包括《百家講壇》,都是不完整的,各取其所用。孔子應該是積道家之厚的東西。如果沒有把道家的事情說清楚,就沒法說儒家的事情。」
在孔夫子老家山東官方的《大眾網》上,2月1日登載了從事「起鬨理論」研究的曹喜蛙的文章「《孔子》票房大敗與傳統文化現代化」,直指導致《孔子》票房大敗的罪魁是導演胡玫。「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一萬年文化歷史的傳統意義上的大國,無疑這些歷史文化都是流在我們血管裡的ABO,其生命力的強盛也是勿容置疑的,但如何讓這些亙古流淌的文化ABO爆發出史詩的光輝,不是一個時尚導演、年輕編劇和幾個大腕明星可以擔當的。」
曹喜蛙認為「胡玫的《孔子》大敗,與其他幾部片子的大敗比起來還是需要研究的,因為一定程度上《孔子》事關我們的國體,因為一定程度上《孔子》代表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問題,為此官方對此片也十分關注和關照。」
網路論壇裡對《孔子》最為傳神的評價,大概就是「哥抵制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背後的孫子」這一句話了。對當代中國人最具毀滅性打擊的話語還有:「我從不抵制孔子,但我絕對相信這個時段下這群人絕對拍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孔子。 」
還有言論沿襲了中國近百年的批孔傳統,高舉「砸爛孔家店」的大旗。有人在《貓眼看人》論壇裡直批「孔子是沒有正義感的巧偽人」,認為孔子的學說,核心是三綱五常,目的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儒教追求中庸與和諧,卻不遵從法律與正義,同時缺乏平等思想。該評論還認為孔子鼓吹服從威權,為的是培養馴服工具。他主張的繁文縟節,抹煞的是自由。在孔子的精神世界裡,沒有正義,唯權是從。
網民指中共尊孔是陰謀
更有中國網民一針見血地指出,無論孔子對錯,儒家優劣,中共都沒有尊孔的資格。
網文指「因為中共是從批孔起家的,從第一任總書記陳獨秀倡導新文化運動,就開始批孔,到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將近六十年的時間,一直在批孔。」
「在這六十年裡,中共對孔儒一直是勢不兩立你死我活的敵對態度。現在突然地對孔儒換了一幅諂媚的笑臉,極力地展現出尊奉的態度,中間竟然沒有一個反思、認錯、懺悔的轉折過程,這絕對是一個陰謀,一個假象,因為它不合乎做人的常理,違反了矛盾律,實在是一件極其怪誕而且不可思議的事情。」
該網民呼籲「每一個經歷過文革的人,都應該站出來,揭露這個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