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21週年之際,《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國總理溫家寶撰寫的回憶長文。怎樣解讀這一事件?它是否為中國國內的政治發展釋放了某種信號?
4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國總理溫家寶題為《再回興義憶耀邦》的長文。文章回憶道,1986年年初,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決定利用春節前後半個月時間,率領中央機關的30名幹部前往貴州、雲南、廣西的一些貧困地區考察調研。
當時,溫家寶剛剛調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便受胡耀邦委託,負責組織這次南部考察工作。南巡考查從2月4日開始,持續半個多月,2月20日,全組返回北京,結束了西南貧困地區之行。據溫家寶回憶,在這次考察期間,胡耀邦曾生病發高燒。尤其令他記憶猶新的是,胡耀邦在黔西時要求幹部們到"城外的村子裡走走,做些調查研究","不要同地方打招呼。"
此後不到一年,1987年1月,胡耀邦便因為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下臺,雖然名義上是胡耀邦自己提出辭職,但按照趙紫陽前秘書鮑彤的說法,「全世界都知道,黨中央更清楚,他是被鄧小平逼下臺的。在這樣的背景下,現在由中國最高級的官員之一寫文章悼念,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作為胡耀邦當年的辦公廳副主任,現在再次到中國南部考察旱情,故地重遊,觸景生情,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在《炎黃春秋》雜誌執行主編徐慶全看來,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就溫家寶目前的身份而言,"作為一國總理寫文章紀念胡耀邦,我覺得這個舉措是比較震動的。但其背後隱含著什麼意義,我覺得不必做過深的解讀。我們多年來的體制給人的印象是,如果一個領導人寫文章紀念誰,就會有一種什麼新的意義。我覺得未必。同時我覺得關鍵是,雖然胡耀邦是被罷黜的總書記,但在胡耀邦誕辰90週年的時候,中央已徹底為他平反了,而且開了一個很隆重的紀念會。在中國媒體看來,有關對胡耀邦的評價,禁區已很少了。那麼,溫家寶發表一篇文章來紀念胡耀邦,從民心民意上講,都是很好的,並不是一種特別的舉動。"
對《人民日報》發表溫家寶紀念胡耀邦文章不要做過多解讀,也是現居紐約、任《北京之春》主編的胡平的看法。他通過電話對德國之聲說:"我們不宜對這件事做過份的解讀。他同趙紫陽情況有所不同。因為趙紫陽明確反對鄧小平的戒嚴,而且堅持這一觀點。現在在中共那裡,趙紫陽的名字顯然會敏感得多。第二,胡耀邦在黨內和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這對當局來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資源。還有,胡錦濤和溫家寶當年都受過胡耀邦的提拔和重用。從這一層關係來講,他門這批領導人出來做這麼一個表示,也並不很奇怪。"
雖然以上理論家都不認為有必要過多解讀溫家寶撰文紀念胡耀邦的背後含義,但胡耀邦這位被罷黜總書記的地位以及他1989年去世後為悼念他引發的八九民運,還是讓人產生聯想,即這樣高調高位紀念胡耀邦,會不會成為平反六四的前期鋪墊?
鮑彤認為,至少在重新評價胡耀邦問題上,可以將溫家寶撰文看作是一種"鋪墊","在將胡耀邦當作正面人物悼念的時候,我想應該知道,共產黨並不是每一個決定都是正確的,鄧小平並不是每一句話都是鐵打的。這種所謂過去的決定是可以而且應該接受後來歷史的檢驗。胡耀邦問題上的平反,應該引起中國人民以及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人的思考,就是怎樣反省自己的歷史,包括毛澤東,包括鄧小平。我認為這是好事情,是積極現象。我希望這不是個別的孤立事情,而是中國前進當中的一個重要步伐。"
鮑彤還從人民表達自由權的角度評論了這件事。他說,一個正常的國家應該允許自己的公民表達自己的感情,表達悼念的感情,擁護的感情,反對的感情。這樣表達感情的權利是每一個正常國家每一個公民應該擁有的,"我希望中國從此允許自己的官員和自己的公民都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這樣,我認為,中國就大大進了一步。如果這種事情只在胡耀邦身上適用,而在其他人身上不適用,比如對同樣逼下臺的總書記趙紫陽不適用,如果是這樣,那麼我認為沒有什麼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