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成都中原 一條樂舞交流之路
專家們考證,龍首琵琶為緬甸民族樂器,由於緬甸位於中國與印度兩大文明古國之間,既與印度古代琵琶相似,皆為棒狀梨形,又吸收中國的龍圖騰,做成龍首。龍首琵琶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典範。中國古籍中,緬甸在漢代稱撣國,唐代稱驃國,宋代稱蒲甘,明代始稱緬甸。其音律在漢代就傳到成都,又從成都傳至中原。《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撣國王雍由調「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即獻上音樂、舞蹈、雜技、魔術,安帝劉祜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追根朔源, 已成為川劇符號的吐火,與此頗有淵源,至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貞元十七年(801年),驃國的國王雍羌應劍南節度使韋皋之邀,派遣王弟(一說是王子)舒難 陁率樂隊和舞蹈家來到成都,為成都人獻上精美的音樂舞蹈大餐。到長安後,白居易《驃國樂》詩曰:「驃國樂、驃國樂,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難陁,來獻 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廷,黈(tou三聲,意黃色)纊不塞為爾聽……伏見驃人獻新樂,請書國史傳子孫。」韋皋還將孔雀王、白鶴游、讚娑羅花等十二種驃國樂譜,呈獻給德宗皇帝,存於內府。
出宮被救回宮 琵琶女重歸唐文宗
鄭中丞於宮中內府見過韋皋呈獻的孔雀王、白鶴游、讚娑羅花樂譜,與梁厚本婚後,每遇良辰,飲於花下,酒酣之時,懷抱龍首琵琶小忽雷,朗彈數曲。一天,有黃門(皇帝身邊的侍臣)放鷂子路過其門,在牆外偷聽,自言自語:「此鄭中丞琵琶聲也,驃國樂也。」回宮後,報告皇上。文宗深感震驚、迷惑。立即宣召梁厚本進宮。梁厚本跪在文宗面前,面如土色,如實供出救鄭中丞並納為妻的經過。文宗拍案而起,仰天大笑:「免厚本無罪!」並賜金銀財寶。梁厚本目瞪口呆、大感意外。不過,文宗又令他立即將鄭中丞送回宮中,派黃門前往迎接。《樂府雜錄》說:自賜鄭中丞縊死,「文宗方是追悔,」獲知得救,「至是驚喜。」鄭中丞重回內宮,文宗寵愛勝過從前。然而,自「甘露之變」後,文宗已被宦官仇士良鉗制。不久文宗便抑鬱病死,年僅三十一歲。武宗李炎即位。仇士良追怨文宗,凡受文宗寵幸者以及內府樂工,誅貶相繼,樂府一空。鄭中丞和小忽雷以及藏於禁中的大忽雷不知去向。
《桃花扇》《小忽雷》 孔尚任撰寫新傳奇
清初康熙辛未年(1691年),劇作家孔尚任在北京得到一把龍首琵琶,頭下刻「小忽雷」三篆字……項後刻「臣滉(韓滉)手制恭獻,建中辛酉春,」與歷史上記載的龍首琵琶完全一致。孔尚任驚喜萬分,經過三年的深思熟慮,創作了《小忽雷》傳奇。此劇與《桃花扇》一起,為孔尚任的代表作。梁啟超說:「《小忽雷》全 部結構和科白,當然是孔尚任‘立傳周詳’的雲亭山人一手做成了。」孔尚任自號雲亭山人。
《小忽雷》以蜀檀龍首琵琶小忽雷為線索, 描述鄭中丞與梁厚本的傳奇姻緣。《小忽雷》對歷史上的鄭中丞與梁厚本的命運作了一些改動。劇中,梁厚本也叫梁生,為一介書生,年過三十尚未婚配。他傾其所有購小忽雷,遊覽曲江題詩亭壁,為獨孤郁和白居易發現,視為高才,與之結為忘年交。鄭注見梁生為獨孤郁大學士座上賓,主動將其妹鄭盈盈(鄭中丞)許配給梁生,獨孤郁替梁生下聘禮。盈盈與梁生相識、相知、相愛。梁生隨遭貶謫的白居易前去江州,潯陽江頭遇商人婦潤娘彈琵琶,白居易寫下膾炙人口的《琵琶行》。
仇士良選秀女,盈盈被逼入宮。潤娘被召回京城教授琵琶。梁生回京參加科舉考試,前去看望潤娘,巧遇盈盈。兩人相見,痛不欲生。盈盈回宮後,彈著小忽雷傾訴悲傷。此時,仇士良則催促盈盈備妝侍寢皇上。悲憤的盈盈用小忽雷猛擊仇士良,匙頭被砸斷。仇士良懷恨在心,誣陷盈盈參與「甘露之變」。盈盈被賜縊死,裝進木箱,拋入河中。在河邊釣魚消愁的梁生,將其打撈上岸,見是尚存一息的盈盈,兩人終於團聚。《柳葉兒》曲:「問起他(小忽雷)宮中來歷,倒惹出萬恨千悲; 中丞原是女傾國,為甚的烏夜啼、雉朝飛?直待那鳳去臺空也,才得于歸。」
大忽雷小忽雷 一千年後重新聚首
正如《小忽雷》傳奇中的鄭中丞與梁厚本的結局為大團圓一樣,現實中的小忽雷與大忽雷也再次相聚。孔尚任死後,其子把小忽雷贈給王斗南。王斗南又轉讓給孔泗源。清末,安徽貴池文人劉蔥石從原藏於張瑞山的舊物中得到「大忽雷」。劉蔥石又向孔泗源家求購小忽雷。讓大、小忽雷相聚不失為樂壇佳話。於是,孔家把小忽雷送與劉蔥石。欣喜異常的劉蔥石回到貴池,立即修筑豪華的「雙忽雷閣」來珍藏這兩把傳奇般的龍首琵琶。一時間,名士雅客,紛至沓來,觀賞、題詠。
清人吳穆觀賞小忽雷後感慨道:「嘆一物之升沉顯晦,已覺銷魂!」如今,兩把檀木二弦龍首琵琶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大忽雷長二尺八寸五分,龍首頷下有篆書 「大忽雷」三字。小忽雷一尺四寸七分。龍首頷下有篆書銀嵌「小忽雷」三字,琵琶項有「臣滉手制恭獻建中辛酉春」正書十一字。建中辛酉為德宗李適即位第二年 (781年)。蜀山奇木所製作的龍首琵琶最終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