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多年前,筆者就總結出中國股市10大特點,其中第一點就是:「中國股市不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2010年6月16日,英國金融時報文章《不要依賴中國股市表現》中,才明確意識到了這一點,文章談了很多表現和理由,但未切中要害。筆者作一分析:
一、從歷史上看,宏觀經濟與股市有關,但不是正相關關係
從歷史上看中國股市,早期呈大起大落狀。如1992年4-5月,股市直衝1400點;在朱鎔基的「不停地增加供給」指示下,新股如潮而來,8-9月份就不停地下跌,到10月份跌到400多點;後來又在兩交易所配合救市下,11月後一下子衝了上來,漲到1500點。而同一年中,在鄧小平南巡講話下,中國宏觀經濟一直是強勁向上的。
2010年上半年,各種經濟數據表明,宏觀經濟在強勁復甦,特別是出口,增長強勁;投資、消費都在增長。但中國股市卻總體表現相當不好,從元月的3289點跌倒2560點,跌幅達22%,幾乎就是熊市半年;與勃勃向上的中國宏觀經濟呈背離狀態,成了全世界表現最差股市之一。
二、經濟不好時,股市大跌;經濟好時,股市不一定漲
中國股市並非與宏觀經濟完全無關,宏觀經濟緊縮時,股市會狂跌。
宏觀經濟好轉時,特別是燥熱、狂熱時,股市有時也會跟著漲。如1999年,面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威脅,「5•19」行情,就是中國政府決定啟動股市,反過來振興中國經濟的一個典型,股市從1050點開始上漲,直到2001年達2100多點。此時,它成了房地產市場與宏觀經濟的前兆晴雨表。
此外,2005-2006年人民幣開始加快升值,大量外匯湧入中國,經濟呈燥熱、狂熱狀,企業業績大多上升,股市節節上升,一直漲到2007年10月的6124點。
但宏觀經濟趨好時,股市不一定跟著漲,甚至掉頭下跌。常年做股票的人有一種感覺,中國股市是「熊長牛短」。道理很簡單,從1990年至今,中國GDP從3638億美元上升到49200億美元,為13.52倍;但中國股市從放開時衝到的1000多點,漲到2560點,僅2.5倍,遠遠落後於實體經濟。
在實體經濟中,很多創業者,辦公司的,辦企業的,甚至養豬的,養竹鼠的,養毒蛇的,養鮑魚的,最後都成功了,成了百萬、千萬富翁;但長期捂著一些大盤藍籌股的,卻凶多吉少,虧多賺少,除非少數成長性很好的中小盤股。
三、具體原因多多,根本原因兩點:
2010年股市與實體經濟不同步的具體原因很多:
具體原因:
①三次調高銀行準備金率,貨幣政策明顯緊縮。
②股指期貨成了投機做空的工具,大出人意料,致使4月19日後下跌重要原因。
③新股「市場化」發行,不管點位多少,都不停地發,指數跌,新股就低點價發,反正貼著市場發、發、發。
④房產稅、保有稅、物業稅等等,對房地產打壓風聲一陣緊似一陣,最好的房產公司之一萬科從去年的14元跌倒7元;房產貸款又連著銀行業績,兩大板塊一跌,60%都在跌。
⑤「國際板」還在堅定地籌備之中。將大量融走資金。
根本原因:
①人民幣在緩緩升值之重,且在資本項目下不能自由兌換。
②國家股、法人股大小非還有45%未能出來,還在源源減持之重。
總之,這還是一個病態股市,總體上有下跌的「地心引力」。一離開刺激政策就隨之下跌。
關於房產稅,萬眾矚目,上邊一直拖著不批,這樣也好,真正出來了,反而是各種想不到的事情都發生了。要麼泡沫繼續不破,再漲;要麼泡沫就此破滅,陷入幾年乃至幾十年的經濟衰退。
看到報上一些學者在激烈討論,有的話很有道理:
如陳志武說:不如發放票算了!回到計畫經濟時代。我在美國3個州住過幾年,也買過房子,都沒有哪個州會因為房價高而增收的。
利率為什麼不提高呢?
陳志武還說:任何轉移老百姓財產的費或政策,都應該經過嚴格的立法程序。
不能因為房地產或宏觀調控的需要,而輕易地攻破老百姓私人財產的底線。
——筆者評價:這些意見都很中肯,切中要害。
此外,學者秋風指出,中國現有的徵稅制度本身就非常不合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不是稅收法定,而是一個條例或者暫行條例就可以徵收一種稅。在過去特定環境下,或許還是可以容忍的,而現在要開徵新稅,就必須要走法定路線,就應有全國人大來決定徵稅,任何地方政府或財政部、稅務總局或者建設部都沒有權力決定徵稅。
討論這個問題都是北京、上海、深圳這種大城市。納稅人能否看到這個稅的好處,你怎麼上門去徵收這個稅呢?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抗稅,這是根本征不上來的一種稅。
——筆者評論:說得很在理,是法治社會了,不能編出個名目、理由就繞開人大、法律,地方自開新稅種。
筆者擔心:從股指期貨出來後,股市變得不認識了。大家要控制倉位。
本週股市:除週一,以1052億量探低2501點,上漲到2589點外,其他幾天處於沖高回落的弱勢中。週五由於股指期貨處於交割前夕;七月期下跌58個點;中小板與創業板處於補跌之中,創業板指數跌回到1000點,兩天回到6月1日前;股市仍在弱勢徘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