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吃火鍋容易吃出那三種病:
第一種:口腔病
熱騰騰的火鍋中的美味一夾起來便直往嘴裡送,燙得舌頭髮麻額頭髮汗大呼過癮,並美其名曰:「一熱當三鮮」。事實上,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的溫度,太燙的食物,就會損傷黏膜,而火鍋濃湯的溫度可高達120℃,取出即吃的話,很易燙傷口腔、舌部、食道以及胃的黏膜。一些本來就有復發性口瘡的人,吃了火鍋後容易上火,其口瘡發生機會因此又多出好幾倍,或者原有的口腔黏膜炎症出現加重症狀。如此反覆,還會誘發食道癌變。最危險的是那些患有口腔黏膜白斑或扁平苔癬等癌前病變的人,火鍋的高溫和調料的刺激,都會使這些病情加重。
川味火鍋:患有慢性咽炎、口腔炎、胃病、潰瘍病、皮膚病、痔瘡、肛裂和經常流鼻血、牙齦出血者以及屬於「熱體質」者、孕婦等忌食。
海鮮火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患者,對海鮮過敏者忌食。
羊肉火鍋:「熱體質」、素有痰火、感冒初期、服用瀉藥、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急性鼻炎、急性支氣管炎、肝臟疾病及瘡癤患者忌食。菌類火鍋:
對菌類過敏者,痛風、慢性胃炎患者忌食。
第二種:胃腸病
為追求鮮脆嫩滑的口感,食物在火鍋裡燙一下就吃。這樣的吃法除了造成消化不良外,潛藏於食物中的細菌、寄生蟲卵會隨食物吞入胃腸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而且,由於火鍋吃起來熱氣騰騰,很多人喜歡邊吃邊喝冷飲或啤酒,忽冷忽熱,對胃黏膜極為不利,極易造成胃腸疾病。若是麻辣火鍋,對胃腸的殺傷力就更大了。火鍋的辛辣味道最先刺激的是食道,接著迅速通過胃、小腸等,嚴重刺激胃腸壁黏膜,引起胃酸和脹氣,除了容易引發食道炎、胃炎外,腹瀉也在所難免。
首先,火鍋在使用前應徹底洗刷乾淨。特別是銅質火鍋的銅鏽務必要除去,以免發生銅中毒,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頭暈、呼吸急促等症狀。
其次,必須在滾開湯中煮熟煮透。吃火鍋多是用生肉、生魚、生菜邊涮邊吃。這些食品易被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蟲卵所污染,所以吃時必須在滾開湯中煮熟煮透,以達到「殺菌消毒」的效果,從而防止或減少消化道炎症和腸寄生蟲病的發生。入口菜餚的溫度不要過熱。
剛從火鍋中取出的食物要稍冷一會兒再吃,以免燙傷口腔和食道黏膜,致使口腔和食道發生潰瘍,或對牙齦牙齒產生損害,引起過敏性牙痛。吃火鍋的時間不要太長。
長時間坐在那裡吃火鍋,會使胃液、膽汁、胰液等消化液不停地分泌,腺體得不到正常的休息,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痛、腹瀉。火鍋湯最好現做現用。
火鍋湯不宜反覆使用,更不能將殘菜湯放在鍋中過夜再用,否則久煮的湯中亞硝酸鹽(一種較強的致癌物質)含量會增加,食後對身體健康有害。
第三種:痛風症
有人喜歡把涮完的火鍋湯底當「營養湯」喝光。事實上,火鍋的湯大多採用豬、羊、牛油等高脂肪物質為底料,又多以辣椒、胡椒和花椒等為佐料,吃多了易導致高血脂、膽石症、十二指腸潰瘍、口腔潰瘍、牙齦炎、痔瘡等疾病。另外,火鍋湯久沸不止、久涮不換,其中的成分會發生一些化學反應,產生有害物質。如:肉類、海鮮中所含卟啉物質多溶於湯中,湯中的高濃度卟啉,經肝臟代謝,會產生大量的硝酸,引起痛風,出現關節痛症狀,嚴重時會損傷腎功能。
吃火鍋時要點一盤紅薯:我們都知道肉類食品是酸性食物,而紅薯則是鹼性食物,兩者進入胃中就可以酸鹼中和,盡量使我們的體內保持酸鹼平衡。
鍋中可多放些蔬菜:蔬菜含大量維生素及葉綠素,其性多偏寒涼,不僅能消除油膩,補充人體維生素不足,還有清涼、解毒、袪火的作用,但蔬菜不要久煮,否則將失去大部分營養價值及清火的功效。
適量放些豆腐:有的豆腐含有石膏,在火鍋內適當放入豆腐,不僅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的攝入,而且還可以發揮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
可加些白蓮:白蓮不僅富含多種營養素,也是人體調補的良藥。加入的白蓮最好不要抽棄蓮子心,因為蓮子心有清熱瀉火的作用。
要放點生薑:生薑能調味、抗寒,火鍋內要放點不去皮的生薑,因姜皮辛涼,有散火除熱的作用。
酸奶:此外,吃完火鍋後可喝些發酵型酸奶,酸奶既可以對胃黏膜有一定保護作用,又可促進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