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現在名聲大噪的「福壽溝」之外,這座古老的城牆和城區星羅棋布的魚塘,都是大大的功臣。
近期,南方、北方暴雨連連,水災成患,包括重慶、南寧、南昌在內的不少大中城市均遭水浸,內澇十分嚴重。然而,同樣遭遇暴雨襲擊的江西贛州卻沒有出現明顯內澇,這究竟是甚麼原因呢?
民間傳說認為,贛州是座「浮城」,而且是烏龜形,龜首在城南,龜尾在城北,所以不管江水怎樣漲,贛州城都能跟著浮起來。專家們則認為,根本原因是緣於一條宋代排水溝。
史料記載,在宋朝之前,贛州城也常年飽受水患。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1077年),一個叫劉彞的官員在這裡任知州時,規劃並修建了贛州城區的街道;同時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採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幹道系統。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
「 福壽溝」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採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為了防止雨季江水上漲出現江水倒灌入城的情況,劉彞又根據水力學原理,在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後閉之」,這樣水患就可以解除。也就是說,當江水水位低於水窗時,即借下水道水力將水窗衝開排水;反之,當江水水位高於水窗時,則借江水水力將水窗自外緊閉,以防倒灌。
至今,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仍承擔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有專家表示,以現在集水區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處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應付,也不會發生內澇。
除了福壽溝之外,修建於宋代的堅固城牆也是最好的防洪堤壩;而且劉彞還在城內設計建造了數百口水塘,並使其與福壽溝相連,這樣可以發揮重要的調蓄作用。雖然由於今人填塘建房,水塘所剩無幾,但正是僅剩的水塘在今年暴雨中發揮了蓄水作用。
對於這個迄今仍運作良好的排水系統,人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慨:「古人的前瞻性真是令人讚嘆」。文物專家則認為,這是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