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元計,中國二季度GDP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里程碑,但並不能證明中國已經完成強國富民的目標。
據日本媒體報導,根據日本內閣府16號公布的初步資料顯示,日本二季度名義GDP為1.288萬億美元,低於中國1.337萬億美元的二季度名義GDP。雖 然日本2010年度上半年的GDP仍略微高於中國,但預計中國2010年度全年的GDP將很有可能超越日本,從而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面對大增的GDP,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清醒。GDP自然是衡量經濟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但絕非唯一的重要指標。就綜合國力而言,GDP更是一個相對片面的指標。中國GDP超過日本並不意味著中日經濟實力對比的全面轉變,它只意味著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而在人均GDP等諸多領域,中國依然大大落後於日本,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大約4000 美元,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左右。
從中國的GDP增長來看,是人口與投資擴張的結果,也就是中國 GDP增長是數量型經濟體的結果,所付出的代價很大。有的代價是不可逆的,像環境污染、土地的沙漠化、比如黃河源頭的水枯竭,幾條大江河、大湖泊的污染, 越來越極端的氣候,遭到嚴重破壞的古蹟,所有這些都在提醒我們,中國的GDP增長,以資源枯竭、環境污染與貧富差距為代價,支付了高昂的成本。某些地方兩位數以上的GDP增長,扣除環境成本、扣除人員安置的成本、扣除毀壞的財富,則經濟增長將下降一半以上。
實際上,中國免費每年出口(出口 退稅)電視機8千萬臺,運動鞋13億雙, 10年中國出口日本的方便筷子總計約2243億雙,毀滅的山林佔中國的國土面積的20%以上,金融、公務員和壟斷央企的畸高工資,高房價、高物價、高污 染、高消耗和白送代工支撐的GDP就是是泡沫。人民幣外升內貶的扭曲變態,特別是給弱勢群體愈發艱難,老百姓購買力沒增反降,這種臭名昭著的經濟增長、 GDP增長有什麼意義呢?
也有人把中國模式下的GDP稱作被「注水」而虛脹的GDP。在國外,GDP純粹只是一個用於學術研究的素 材,只不過是考察經濟的諸多指標資料中的其中一項指標而已,而在中國這個「注水」的GDP,我們卻成為度量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那個GDP為何 在中國卻受到「神聖」般的追捧?就是因為它成了宣傳、表功的「工具」,對於官員而言,有了GDP,面子、政績、位置就全有了,這也許就是人們的GDP情結為什麼這麼濃厚的緣故吧?
也有人說:一切為了GDP,這是精蠅治國的重要經驗!但是:我要問的是,發展不能改善民生,發展出來教育,醫療,住房3座大山,這樣的發展與民生何益?與民生無益的發展(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我們要它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