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江淮一帶地區,曾有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打鬼除祟、鎮宅驅邪的舊俗。這一習俗始自唐代。傳說唐玄宗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玄宗問他是誰,大鬼自稱名鍾馗,生前曾應武舉,不中,願為皇上除天下妖魔。玄宗醒後,瘧疾痊癒,於是命著名畫家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圖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張貼,以驅邪魔。這種習俗,雖無科學依據,但對於古代人們在心理上戰勝疾病與恐懼,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來源:《我們的節日》)
有關鍾馗故事的記載,以北宋沈括(1031--1095)《夢溪筆談》為最早。沈括《夢溪筆談》之《補筆談》中,記載了當時所見的鍾馗圖像:
禁中舊有吳道子畫鍾馗,其卷首有唐人題記曰:「明皇開元講武驪山,幸翠華還宮,上不懌,因痁作,將逾月,巫醫殫伎,不能致良。忽一夕,夢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絳犢鼻,屨一足,跣一足,懸一屨,握一大筠紙扇,竊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繞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藍裳,袒一臂,鞹雙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上問大者曰:‘爾何人也?’奏云:‘臣鍾馗氏,即武舉不捷之進士也。’乃詔畫工吳道子,告之以夢曰:‘試為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筆圖訖以進,以瞠視久之,撫幾曰:‘是卿與朕同夢耳,何肖若此哉!’道子進曰:‘陛下憂勞宵旰,以衡石妨膳,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衛聖德。’因舞蹈上千萬歲壽。上大悅,勞之百金。批曰:‘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兼靜妖氛。詔告天下,悉令知委。’」
至明朝《天中記》錄《唐逸史》所載的鍾馗故事,便大致定型。說的是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有一次從驪山回宮,身體不適,太醫治了一個多月,也不見效。
一天晚上,玄宗在高燒不退中昏昏入睡,忽見有個小鬼走進殿內,穿繹色衫,長個牛鼻子,光著一隻腳丫,穿一隻鞋,還有一隻鞋懸在腰際,插一把竹骨紙扇在後領中,伸手便盜走了楊貴妃的繡香囊和玄宗的玉笛。玄宗氣惱,叱問:「你是誰?」小鬼油腔滑調地說:「我是虛耗。虛者,望空虛中偷別人的東西,如同兒戲;耗者,專耗人家的吉慶喜事,讓他們變喜為憂」。
玄宗大怒,正要由武士來驅鬼,只見又有一個大鬼奔進殿來,長得蓬髮虯髯,面目可怖,頭系角帶,身穿藍袍,袒露一臂,皮革裹足,一伸手便抓住小鬼,剜出眼珠後一口吞了下去。
玄宗駭極,忙問:「你又是誰?」這大鬼向玄宗施禮道:「臣是終南山的鍾馗。高祖武德年間,因赴長安應武舉不第,羞歸故里,觸殿前階石而死。幸蒙高祖賜綠袍葬臣,臣感德不盡,遂誓替大唐除盡天下虛耗妖魅!」其聲如洪鐘貫耳,一下子把唐玄宗嚇醒了。摸摸身上,竟出了一體冷汗,瘧疾霍然而愈。
皇帝把名畫家吳道子召到宮內,將夜來所夢告訴他,要他如夢中所見畫一幅圖。吳道子奉旨,彷彿親睹一般,下筆就畫成了,呈給玄宗看後,玄宗瞠目結舌了半晌,感嘆道:「難道你也和聯做一樣的夢嗎?怎麼畫得這樣像!」吳道子說:「陛下憂勞宵旰,所以瘧疾才得趁機侵犯。現在果有辟邪之物,衛護聖德,是陛下千秋萬歲的瑞兆啊!」
這話中聽受用,玄宗賞了吳道子一百兩黃金,又在畫上提筆批道:
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
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
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
有關部門奉旨,即將吳道子所畫鍾馗捉鬼圖鏤板印刷,連同此圖由來因果,廣頒天下。讓大家都在歲暮除夕時貼在家門上,「以祛邪魅,益靜妖氛」。
自《鐘道捉鬼》後,還衍生《鍾馗斬妖》、《鍾馗出行》、《鍾馗嫁妹》等其它多種「鍾馗系列圖畫」也一概作驅邪禳解用場。其中「嫁妹」一圖,實以「嫁魅」為本意,曲折地透視出良善百姓既怕鬼又不敢得罪,只好用「禮送出門」方式相敷衍的窘迫心態,頗可玩味,惟大抵不脫「為了打鬼,藉助鍾馗」的窠臼。但小鬼們張旗打傘、抬橋鼓吹的場面,則使「鬼畫」增添出喜慶氣氛。這在類似如《天中驅邪》、《鍾馗捉鬼》、《神荼鬱壘》這些依仗凶神惡煞來禳解為主題的瑞圖中,顯示出一種特有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