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1日星期二
我們的兩位財經記者浦超和劉娟一起走進我的辦公室。
他們都是很勤勉的記者,在我看來已經相當出色。但他們自己卻覺得報導始終不能有大的突破,為此而苦惱。
這段時間我跑得甚是辛苦,從大理回來,緊接著就去了玉溪的新平縣,然後又趕去紅河,幾乎就是連軸轉。記者們有陣子沒能跟我交流了,看到我的辦公室終於開門了,就接二連三來找我談心。
我的一篇下鄉調研的稿件已經寫了兩天,都因為辦公室人來人往沒能完稿,這會兒剛續寫了三五百字,他們倆又進來了。我停下手上的稿子,先跟他們談。
"能不能給我換個崗位?"浦超說,"財經記者做久了,越做越覺得沒勁兒了。"
浦超平時以報導上市公司的各種公告為主。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這些公眾信息雖然是重要的財經報導題材,但往往都比較程式化、公文化,而且公布的多是各種經營數據,缺少新聞賴以引人入勝的新鮮事件,即使不得不公布的"事",也經常語焉不詳,真正的內幕永遠無法從上市公司公告中知曉。做記者,如果每天都寫這些枯燥、乏味的公告新聞,千篇一律,確實夠沒勁兒的。
很多記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新聞工作的樂趣就在於每天接觸到的事情都是新鮮的。而財經記者似乎難以體驗到這樣的樂趣,他們更多的時候都是在與冷冰冰的數字打交道,新聞的激情很容易消退。
"看來,我們需要認真探討一下財經記者的工作方法問題。"我招呼他們倆過來一起討論。略加思索,我說:"給你們幾點忠告吧,有助於使你們的工作變得有趣些。"
第一,財經報導莫要總是"馬後炮",可以多作一些預測性報導,信息發布要儘可能地有一定的"提前量"。靠上市公司公告吃飯的財經記者,至少不算是一個出色的財經記者。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在提供給媒體之前,往往第一時間就已經在公司自己的網站公布,這樣的報導是始終追在別人的屁股後面跑,別說讀者感到價值不太大了,記者自己都覺得沒意思。但是如果記者能夠真正把上市公司跑熟,發展上幾個內線,可以提前獲得一些內幕消息,哪怕比別人提前一兩天甚至幾個小時報導出來,那效果就大不一樣了,不僅股民會搶著看,自己寫起來也帶勁兒。只要有內線,很多股民關注的消息完全可以提前獲知,如什麼時候要召開股東大會、討論什麼議題總是可以事先知道的吧?再比如,中報、年報的基本內容也是可以提前得到的,在不違規的情況下都可以作一些有理有據的預測性報導。一般來說,我們不主張把尚未發生的事實當成新聞來寫,但財經報導是應該多作一些趨勢性的預測報導的,讀者也歡迎這一類的報導。
第一部分 8.給財經記者的四點忠告(2)
劉娟對雲銅、雲鋁等幾大冶金企業都跑得比較勤,前段時間雲銅在內蒙古赤峰市新建基地以及雲銅的大紅山新礦投產、中鋁入主雲銅等大動作,劉娟都進行了充分的報導。但這些報導還是沒能脫開傳統經濟報導的範式和思路,是作為經濟新聞來報導而沒有意識到這些也是"財經事件"。"雲銅也是上市公司,我們卻忽略了去關注雲銅這一系列大動作將會對其在股市上的表現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雲銅高層和有關專家都曾預測雲銅的股價達到70元輕而易舉,這才不到一個月,果真就從不到30元漲到超過了70元。但我們當時卻只想到報導雲銅的這幾件事,沒有想到去作趨勢預測報導。"她說,"伍總講的這一點啟發了我。"
我們三人正討論得熱火朝天,社長田舒斌走進了我的辦公室。我趕緊向他報告: "他們倆覺得財經報導難做,壓力很大。我們正在探討這個問題。"
社長看著他們倆,和藹地說:"你們的報導我平時也注意到一些,總的印象是很勤奮,報導量並不少,但感到零碎了些。佔有這麼多的材料,簡簡單單弄篇小消息就把這些材料丟一邊了,可惜了啊。過一段時間還應該把手頭積累的這些材料重新梳理梳理,之後加以整合,進行二次利用、N度開發,還愁不能寫出較有深度的財經報導嗎?"
社長還有別的事,參與了一會兒我們的討論,又匆匆離開了。
我告訴浦超和劉娟:"舒斌社長剛才談到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做財經報導,人家披露什麼你就報導什麼,零敲碎打,報完就了事,自然枯燥乏味;但如果能把一些分散的、孤立的信息聯繫起來,從中探尋出企業發展的脈搏,尋找到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上升為一種財經現象,寫出來的報導就會很有意思。比如,雲南的幾隻資源股,馳宏鋅鍺成為去年第一牛股,雲銅漲瘋了,雲鋁股份、錫業股份、羅平鋅電甚至貴研鉑業也都表現不俗,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這裡面就沒有某種內在的聯繫嗎?"
第二,別忽視了公司、企業裡發生的各種事件。財經記者的注意力不能僅僅放在年報、公告和經營數據上,一旦有能夠構成"事件"的事情發生,就要抓住不放、做深做透。抓事件就是抓新聞,如前幾年的"銀廣廈事件"、近期的"廣發證券借殼事件"。尤其是證監會對一些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處罰,往往都能為財經報導提供重量級的" 猛料"。還有,上市公司的高層人事變動,如果能挖到些內幕,也能構成事件性新聞。此外,遇到公司、企業發生安全事故等突發事件,財經記者也可以大顯身手。"比如,前兩天甘肅瓜州一鉛冶煉廠富氧頂吹爐發生噴渣沖頂火災事故,今天有報導說這個富氧頂吹爐是由雲南昆明冶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在事故中死亡的3名技術員也都是雲南人。作為雲南的財經記者,就可以對此事件進行追蹤報導。"我對劉娟說,"剛才我讓你關注這一事件,就是希望能夠拓寬財經報導的視野。"
第一部分 9.給財經記者的四點忠告(3)
"第三,財經報導千萬不要浮在面上,深入公司、企業才能寫出有份量的財經報導。"我正說到此處,電腦屏幕上顯示有一條題為"雲南採取多種形式加強禁毒宣傳"的稿件傳進了稿庫,我指著這條稿件對浦超和劉娟說:"像這類'大籠統'式的稿子,基本上沒有什麼新聞價值。你們不妨回過頭去檢視一下,你們的財經報導中這一類的稿子也不少,什麼'雲南上半年金融平穩運行'啦,什麼'雲南金融機構貸款餘額高於去年同期'等等,看看題目就覺得厭煩不是?像這樣浮在面上,是作不好財經報導的。"
"不下點苦工夫是不行的。"我跟浦超和劉娟建議,"過於追求報導面的寬和廣,未必就能把財經新聞做好。與其面面俱到,對每個公司、企業的報導又都是蜻蜓點水,不如靜下心來,選擇幾個重點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去蹲上一段時間,紮紮實實作些調研。時政記者、農村記者們經常採用蹲點調研的方法,而財經記者們卻很少到上市公司、廠礦企業裡去蹲點,可能認為不值得,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到企業裡去老老實實蹲上一段時間,與企業領導和職工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就不信從企業裡挖不出有價值的新聞。而且,蹲上一段時間以後,對企業的產品性能、生產流程和內部運行機制都摸透了,企業上上下下的人也都混熟了,交上朋友了,哪些環節、哪些部門、哪些人最有'料'心中有數,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發展些內線,以後企業有什麼事你就能比別人獲得更多的內幕新聞,何樂而不為呢!"
一席話講完,浦超和劉娟都受到很大觸動。劉娟在筆記本上飛快地記錄著我的談話要點,浦超則被我鼓動得興奮起來:"明天我就跟雲鋁股份聯繫,去他們那裡蹲上十天半月;前兩天昆明機床還主動來請我去採訪呢,我也去蹲他一段時間。雲南幾家主要的上市公司,我就按伍總您說的,一家一家地去蹲點,再弄不來好稿子,我就不干記者了!"
第一部分 10.正確引導輿論需要巧加引導而不是…
2007年8月24日星期五
雲南省個舊市副市長童某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栽在網路上。他與情婦的"醜聞"竟被人圖文並茂地貼到了網際網路,一時間網上輿論大嘩。
"副市長毆打情婦"成為今年七八月份網上爆炒的焦點事件之一,相信許多網民對此都還記憶猶新。
這件事在網上炒作得火熱的時候,有記者就想跟進報導,被我阻止了。這是我們的報導原則:不獵奇、不媚俗、不炒作,像這類涉及個人隱私的事情,在還沒有對" 人"做出定論的時候,我們不介入。雖然為此會承擔一些"媒體失語""漏報熱點新聞" 的壓力,但我相信這是對報導對象負責任,也是對讀者負責任。
直到個舊市人大常委會依法正式罷免了童某副市長職務,我對記者說:"現在,該我們出手了。"
我時常要求我們的記者:對於已經被廣泛矚目、已經成為輿論熱點的事件,我們不能做到"首發"或者"獨家",那麼就要在"權威"和"深度"上去下工夫,把報導做成" 收官之作";從引導輿論方面去努力,做到"一文既出,眾說皆息"。
我告訴承擔這一報導的記者,不要糾纏於副市長與情婦間那些低俗、獵奇的恩怨情仇,要站到更高的高度上去俯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把重點放在對這次網路事件的回顧與思考上,而不要放在副市長與情婦的是非糾葛上。要著眼於社會和諧,引導人們理性對待和參與網上舉報。
記者先後四易其稿。第一稿的角度完全放在了"對領導幹部的生活作風也要加強監督,包括網路監督"上,我認為這個話題說的還是個老問題,並不新鮮;第二稿觸及對曝光炒作式的網上舉報這一新問題的審視,但新聞點過於分散,重點不突出;第三稿集中筆墨寫了網上舉報,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還不夠深入;第四稿我覺得基本可以達到作為對此事件的"收官之作"的要求了,就傳回北京先徵求編輯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