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美的華文新聞網就「殺廿萬人換取廿年的穩定」一語典出何處,展開了熱烈的爭論,各方侃侃而談,滔滔不絕,然而眾說紛紜,還是莫衷一是。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最近推出《漏網的歷史——近代名人出格言行錄》一書,為上述鄧小平名言作出了最精確、最原始的考證。這本近五百頁的厚書,倣照《史說新語》體裁,記載近代中國名人的重要言行——正論或怪論,真理或歪理,有聞必錄——為作家、記者以及歷史學家提供一部具有公信力的參考工具書。
展示社會變遷民俗潮流名人言行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武帝劉裕之姪、臨川王劉義慶(西元403-444年)撰寫、梁代劉孝標註釋的一部筆記體名著,它記錄了自漢魏至晉宋近三百年間諸名士的遺聞軼事與言談風尚,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雅量、任誕、賞譽、品藻等卅六個類別,廣泛涉及當時的政治思想、文化各個領域。書中所錄雖多為零星片斷,但由於作者文筆簡練精闢,描寫生動,故往往在短短几句話中就刻劃出有關人物的形象特徵和精神面貌,特別在敘述對話時,更令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栩栩如生。書中許多成語、故事至今尚為人們所引用。因此,它不僅是一部研究魏晉思想史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一部古典文學名著,歷來被譽為志人小說之集大成者。
《世說新語》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諸如曹操專權、曹丕代漢、魏朝興衰、司馬氏擅權、西晉統一、平吳之役、八王之亂、永嘉喪亂、東晉建立、王敦謀逆、蘇峻反叛、淝水之戰、孫恩起義、桓溫平蜀及北伐、桓玄篡晉等等,無不巧為記敘。這本《漏網的歷史——近代名人出格言行錄》仿效劉義慶的手法忠實地記錄了自滿清同治繼位至今一百四十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諸如:同治選後、八國聯軍、四川保路、武昌起義、老袁稱帝、張勛復辟、曹錕賄選、鹿鐘麟逼宮、死守涿州、東征陳逆、攻汀泗橋、顧順章滅門、兩廣事變、淞滬抗戰、血戰衡陽、五子登科、抬棺謁陵、徐蚌會戰、國共和談、雲南事變、圍攻西昌、鎮反肅反、第三勢力、古寧頭惡戰、張東蓀蒙冤、梁漱溟受辱、金門炮戰、文革浩劫、打倒劉鄧、抓五‧一六、六‧四屠城等等,資料來源是海峽兩岸三地的官方文獻、傳媒報導、名人回憶錄、日記、年譜等等,以常用成語或熟語為題,分為六十一個類別。
一千五百年前問世的《世說新語》展示了魏晉年代多姿多採的社會風貌,不僅描繪了名士的超塵絕世、服藥飲酒、清談玄理、品藻人物以及奉神佞佛、求仙好道等極為生動的形象,而且在塑造人物、刻劃性格特徵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曹操的才雄心忍,嵇康的嫉惡如仇,王敦的剛愎殘暴,謝安的鎮定從容,無不維妙維肖。躍然紙上。
《漏網的歷史》則展示了清末自強運動至今的社會變遷與民俗潮流,從清末民初的扶乩、歃血、劈草人、看風水到上世紀中葉的人海戰術、思想改造、打砸搶抄抓、砸爛狗頭到世紀末的市場化、科技熱、瓊瑤風、傷痕文學、知青文學、小康生活、跟著感覺走、摸石頭過河、新左派、後現代、見死不救、可以說不、坑矇拐騙、偽造批文、官倒走私、盜版抄襲、殺熟宰客、層壓推銷、網路經濟、性騷擾、黃帖子、漢奸翻案、全民炒股、怪力亂神,以至「阿貓阿狗都可出國留學當博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不懂人事」,還著重以名人言行突顯其人品與性格,諸如毛澤東的無法無天、蔣介石的至死不渝、李宗仁的見利忘義、白崇禧的養寇自重、韓復 □粗鄙嗜殺、康有為貪財好利、胡宗南兩袖清風、石瑛脂膏不潤、康澤黃維堅貞不屈、邱清泉殺身成仁、江澤民賣弄才學、盛世才眾叛親離、宋美齡寬厚仁慈、江青作威作福、葉群驕奢淫佚、張作霖(打牌)輸打贏要、史迪威囂張跋扈等等。
《世說新語》記載了東漢末年反對官官專權的李膺、陳藩、郭泰、著名文士孔融等建安七子、阮籍等竹林七賢以及張華、左思、陸機、陸雲、孫綽,愛國誌士劉琨、祖逖,東晉中興名臣王導、顧榮、溫嶠、周顓、陶侃、清談大家何晏、王珩、殷浩,簡文帝司馬昱、權臣名將鐘會、桓溫,書法巨匠韋仲將以及王羲之父子,畫壇泰斗顧愷之與一代才女謝道韞等,不乏傳神的寫照。
記敘重大歷史事件補充正史之缺失
《漏網的歷史》介紹了清末民初著名文學家辜鴻銘、葉德輝、瀋曾植、夏丏尊與書畫家趙石農、謝穎蘇、齊白石等人的成就,選載了長沙進士葉德輝怒斥毛澤東掀起的痞子運動之名聯:「農運宏開,稻粱菽麥黍稷,盡皆雜種;會場廣闊,馬牛羊雞犬豕,都是畜牲」,葉氏雖因此被共黨槍決,但這首名聯將流芳百世。今日大陸年青一代只知近代詩人有郭沫若臧克家何其芳,而港臺地區亦僅從教科書知曉徐志摩郁達夫。為填補年輕一代文史知識的不足,本書特選輯了易大廠 (1874-1941,字季復,中華民國國璽的篆刻人)、方地山(1871-1936,字爾謙)王闓運 (1833-1916,字湘綺,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易順鼎(1858-1920,字實甫)、楊圻(1875-1941,字雲史)、張文虎等人的事跡與詩文,使中華文化的瑰寶不至於因執政者的偏見而被湮沒。
一九八九年北京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此後半年內中共駐外使領人員共有七十五名叛逃(投奔自由),其中級別最高的是副部長級的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趙復三,這與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的外交官員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差。本書《漏網的歷史》列舉了國府駐新加坡總領事刁作謙為遇害華僑力爭公道、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征祥不畏強權悍然拒絕簽字等英雄事例,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大陸出版的歷史教科書至今不寫明拒絕在屈辱的巴黎和約上簽字的中國外交官姓名。
《世說新語》中所記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往往與正史有所出入,故足資治世者參考。《漏網的歷史》所錄的名人言行,有許多是海峽兩岸官修史書未曾記載的,這正有助於在歷史研究領域撥亂反正、澄清史實真相,例如:
一、近年兩岸拍攝的熱門影視片,因推崇梁思成林徽音這一對金童玉女而澤及林長民,其實林系封建餘孽、帝制走卒,其人品不足以揄揚。
二、大陸史書對蔣介石軟禁胡漢民頗多非議,本書揭示胡漢民被軟禁是因為他泄露國家機密,使德國協助中國練兵、造槍炮的密約「見光死」,否則中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練成二百萬配備精良的勁旅,何至有抗日戰爭,何至於三千萬軍民同胞死於非命!
三、證實早在三十年代,張學良已申請加入中共,並獲共產國際批准,故其此後所作所為均為維護蘇俄帝國主義利益,而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從張學良晚年親口所述,可知所謂「不抵抗」命令本係張學良本人的主意,與蔣介石、與中央政府完全無關。
五、從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李潔之回憶錄與鐘卓安教授力作《陳濟棠》可知,上世紀卅年代的多次「抗日反蔣」事件,如察哈爾「抗日」同盟軍、閩變、孫殿英西進、陳濟棠兩廣事變等,背後都與胡漢民有關,而且九‧一八、七‧七事變均系兩廣軍閥要求日本出兵夾擊中央政府、允諾裂土分茅所致。
六、汪偽政權頭目周佛海曾與中共達成協議,交換情報、交流戰略物資、互不攻擊;在日本投降後,新四軍一度欲勾結日軍打游擊、抗拒中央政府接收淪陷區。
七、麥克阿瑟承認,二戰後期堆積在海參崴港口的美援耐寒軍械全部由斯大林移交給共軍林彪部,足以裝備幾十個軍,而美國援華的剩餘炮彈,在東北戡亂時只夠兩天之用。
八、日本投降後,葉劍英巧妙地借用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運輸機,把數十名共軍兵團級以上梟將搶運至內戰前線,使中共完成了本應多次艱難跋涉至少需時兩個月才能完成的重要戰略性輸送,趕在國軍先遣人員之前進入各戰略要地部署突襲,連續發動上黨、邯鄲戰役,為席捲全國奠定了基礎。
九、李宗仁白崇禧私下與中共建立默契,允諾用桂軍與共軍夾擊中央軍,這是國府戡亂全盤失敗的內因。
十、李宗仁投共,是毛澤東預付十二萬美金作誘餌的成果。
十一、桂系軍閥推薦到國防部決策單位擔任要職的劉斐、郭汝瑰、韓練成向中共大量出賣絕密軍機情報,幫助中共打敗了五百萬精銳國軍。
十二、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都有蘇軍官兵、北韓共軍與東歐共軍參戰,亦即共產國際全力支援中共叛亂,並非國軍不堪一擊。
十三、西方史籍對蔣介石沒有好評,是因為他從帝國主義者手裡拿回了中國,帝國主義者恨之入骨,有機會就要報復。
十四、抗日名將陳長捷是不堪紅衛兵凌辱,先殺妻子而後自殺的,康澤是被活活打死的,王耀武是嚇死的。絕非中共史籍所曰:「病故」。
記載重要的統計數字
《漏網的歷史》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另一貢獻是,忠實地、科學地記載了一批重要的統計數字,諸如:
一、據《堅尼斯世界記錄大全》記載,自1949年至1978年,中共已殺害63784000名無辜百姓。
二、據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廿九省市黨委書記讀書班成員統計,三年(1959-1961)災荒餓死了五至六千萬農民。
三、抗戰八年,中國軍民亡3200萬人,而日本軍民傷亡僅246萬人。
四、周恩來雷厲風行抓五‧一六份子,全國逮捕350萬人,株連一千萬。
五、李宗仁擅離總統崗位,私自捲逃國庫公帑一百多萬美元到美國當寓公。
六、1984-2004年,有六千多名高幹盜竊一萬四千四百億人民幣的公帑順利運往外國。
七、病退女工鄧斌非法集資32.17億美元,案涉十三個省市55名廳級以上高幹。
八、廈門遠華800億走私案,涉案的幾個大私梟,全是「紅色大肥貓」。
九、盛世才治疆十一年所聚斂之財富,用八十輛汽車沒運完,尚剩五萬兩黃金貯於新疆督辦公署地窖。
十、軍閥曹錕當一年零廿三天總統,積累財富6000萬大洋,約等於全國旺年關稅的½。
為了避免孤證的誤導,《漏網的歷史》所錄重大言行均列旁證,以昭公信。諸如:
一、有關毛澤東感謝日本軍侵略中國之言論,援引自1964年7月10日接見日本社會黨領袖佐佐木更三、黑田壽男的談話;又引自1970年12月18日會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談話。
二、潘漢年叛國降日案,引援了軍統上海區區長王新衡的回憶,也引用了中共全國政協常委千家駒親睹的公安部密件。
三、確認劉斐郭汝瑰是國防部潛伏共諜,引用了孫元良回憶錄,也引用了中共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思遠為《劉斐將軍傳略》所寫的序言,又引用了中共中央黨史會主任胡華主編《中共中央黨史人物傳》中〈杜聿明傳〉所記錄的杜聿明病重時與郭汝瑰的對話。
四、有關宋美齡為馬歇爾送情報以至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撤職、國軍從鴨綠江進入東北反攻大陸功虧一簣之事,參見《顧維鈞回憶錄》與蔣介石機要秘書周宏濤的回憶錄。
五、三年災荒餓死人總數,參見北京出版的《中國左禍》與留美學人丁抒所著《人禍》一書。
六、「我一個指頭就捅倒你」是老毛的口頭語,對他的戰友劉少奇、彭真都以此惡毒口吻威脅過,故將此兩段文字並列。
激濁揚清 言必有據
讀者諸君細閱此書時,可以發現有些言論乖張離奇到難以讓人置信,但由於證據確鑿,也就不由得你不信,諸如:
一、老毛說:「不知多少優秀人物犧牲了,我們這些人,是剩下的渣滓」,這是對「用文字表達我思想最好」的機要秘書王力說的,王力遺屬在香港印了兩巨冊八十萬字的《王力反思錄》,端的是白紙黑字,彰明較著。
二、「我這個人啊生得很賤,在家有飯吃,要生病;拿起槍當土匪,病就沒有了」是同他在長沙省立第一師範的老同事周谷城所說,刊於1986年北京出版的《史學月刊》第4期,這是公開發行的雜誌。
三、「你罵我秦始皇,不對,我們超過秦始皇一百倍」是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
四、「我毛澤東從來就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是對西人斯諾所講,當時的譯員一時驚慌竟譯成「打著雨傘的苦修僧」,釀成國際笑話。
五、「這幾年我們對農民的掠奪比國民黨還厲害」是1961年毛在中共中央一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載於最近出版的張素華著《七千人大會始末》一書。
六、四川一個科級的宗教局長自稱是「所有神仙的父母官」,那是他對崇慶縣耶、佛、道、回四大宗教首領的訓詞,是光天化日之下所說。
弄清以上言論確實無訛,再聽以下言論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一、「蘇聯與我們是父子、貓鼠關係」
二、「打仗靠那些流氓份子,他們不怕死!」
三、「共產主義沒飯吃,天天搞共產,實際上是搶產。」
四、「相當多的高幹是右傾機會主義,惟恐天下不亂,幾包紙煙就能收買一個支部書記。」
五、林立果說「(中國的)國家機器是一個互相殘殺、互相傾軋的絞肉機,今天是他(毛)的座上客,明天就成了階下囚。」
六、空軍副政委劉亞洲中將說:「有的人一輩子在討伐別人的思想,其實他不曉得他自己的思想最該受討伐」「很多領導人一邊罵美國,一邊把子女往美國送。反差巨大。」
據此,人們便不難明白以下社會現狀:
一、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廿七次會議上惡毒辱罵梁漱溟兩個小時,原因是他耿耿於懷「臺灣廣播對你大捧,罵我是土匪,稱你是先生!」
二、在刺刀尖下的「戰犯管理所」,放映記錄片中出現蔣總統下飛機與檢閱軍隊這兩個鏡頭時,不少「戰犯」熱淚盈眶,情不自禁道:「好容易見到一次,心裏真是熱辣辣的」。北京大學放映影片《血戰臺兒莊》,當銀幕上出現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時,學生們熱烈鼓掌,經久不息。
三、國家領導人成克傑打電話給住香港的情婦李平,說「共產黨早晚會垮臺,最多大概只有十年時間」。
誠然,在海峽彼岸,高級軍政人員也都不糊塗,但是真話也只能在私底下講。例如參謀總長兼空軍總司令周至柔說:「反共已困難了,還要抗俄!」
不以人廢言 不以蠡測海
此書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摒除了「成王敗寇」的偏見,也排除「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臉譜化描述方式,故本書對民初的北洋軍閥,雖大張撻伐其魚肉百姓、敲骨吸髓行逕,但對此輩堅持民族大義、拒任日偽傀儡官職,拍案叫絕,擊節稱賞,諸如張宗昌對日偽勸降者聲明「我是張宗昌,不是張邦昌」;徐世昌對漢奸王克敏閉門不見,曹錕喝令河北省偽省長高凌蔚滾出去;吳佩孚明告日酋土肥原:可入棺就死,決不當漢奸;朱啟鈐裝病立遺囑堅拒具名發起維持會;即使那個五‧四運動的打倒對象——曹汝霖,也拒絕去天津謁見華北日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大將等等。這些當過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的大人物,在大是大非面前畢竟是光明磊落的,堪稱晚節可風。
此書對滿清官吏也未採「一刀切」的態度,例如浙江巡撫增韞愛讀鼓吹反滿革命的《民立報》並用公費購買大批分發各營,這就是今日禁止閱讀港臺報刊禁止收看港台電視、耗鉅款購買微軟防火牆設備堵截境外網際網路訊息傳入大陸的中共領導人所望塵莫及的。讀到滿清廣東水師提督李准為階下囚林覺民端痰盂接痰,那些虐待殘殺政治犯的中共獄吏應當感到慚愧。
讀到西太后說絕不寬恕康有為和鄧小平力主嚴懲鮑彤的段落,人們可以認知:古今的獨裁者都是心胸狹窄,如出一轍。
陳伯達與聶榮臻回憶錄爭著搶奪「空襲救毛」功勞,編者將此二文並列,讓讀者諸君以睿智來分辨誰是冒功爭寵者。一九七一年陳伯達到了秦城監獄門口不願進去,他大聲喊:「我救過毛主席」。起初關他的地方條件很差,連床都沒有。幾天後,他說的那句話傳上去了,獄方把他轉移到一個三層樓上,生活很優待*。從這一點看,似乎陳伯達沒有說謊,聶榮臻的回憶錄則啟人疑竇。
此書臚列了四十多個外國皇帝、總統、總理、首相的姓名,他們同毛澤東握手後即失權下臺、被囚禁,甚至被吊死、被亂槍打死,說是剋死、克垮,似乎失之於迷信,然而這都是活生生的事實,且留待後人研究解說了。
《世說新語》所以成為傳世之作,是因為它有梁代劉孝標的註釋,他引用了許多現已失傳的書籍來校正與補充原書,故人們將之比作裴松之之注《三國誌》、李善注《文選》,視為注書的三大典範之一。
《漏網的歷史》在若干罕見的人名與事件後加括孤注文,使讀者省卻來回翻書的麻煩,大凡名人字號、生卒年月、原文未闡明之有關細節(真實身份)以及原文作者未見到的結局,編者都以註釋形式予以補充。但是由於白話文不如文言文簡約,在今日政治環境下一兩行文字難於講清各該事件來龍去脈,更難於止謗,所以每段字數比一千五百年前的《世說新語》冗長,這大概是白話文的缺點吧!
*陳曉農編《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