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天,「胡奧會」搶佔多數德語媒體的頭條。而德語媒體報導中頻繁出現的幾個關鍵詞分別是「對手」、「夥伴」、「超級大國」、「貨幣」、「人權」及「和諧」。
胡錦濤「聽不見」
1月20日,《明鏡週刊》網頁上頭條和第二顯著位置的文章都圍繞一個話題:胡錦濤訪美。可見《明鏡週刊》對報導「胡奧會」的重視程度。其中一篇文章題為「胡錦濤‘聽不見’」。文章以胡奧聯合記者會為切入點。記者會上一名美國記者就中國的人權狀況分別向奧胡提問。在全場記者等待胡錦濤表態時,這位中國最高領導人卻面無表情,沉默不語。至於胡沉默的原因是否真是翻譯技術故障,不得而知。在美國記者再次重複問題後,胡錦濤表示中國承認「人權普遍原則」,但要與「國情結合」。白宮的工作人員在記者會後強調,翻譯工作沒有出問題,每一個問題都翻譯給了胡錦濤聽。《明鏡週刊》這篇文章最後總結說,從記者會上的「翻譯故障」一事可以看出,美國雖然可以借胡錦濤來訪提及許多話題,但這還遠遠不意味著,北京會「聽進去」美國所有的話。
「自信的美國,更自信的美國總統」
《時代週報》1月20日發表文章,評價歐巴馬在此次胡錦濤來訪展示出「成功的平衡各方力量的表現」,挽回了2009年11月首次訪華時「丟的面子」。文章寫道,歐巴馬首次訪華時表現得像一個「底氣不足的欠債人」,讓世人深感美國對中國的依賴性。當時美國媒體批評歐巴馬的表現與超級大國總統的身份不符。而此次胡錦濤訪美,歐巴馬表現得從容得體。既讓胡錦濤感到美國對中國的尊重與重視-這在胡錦濤受到的最高規格禮遇不難看出,同時,歐巴馬也直言不諱地談到貨幣爭端,貿易不平衡,中國的軍備以及人權問題,並間接呼籲北京政府釋放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該文章最後還寫道歐巴馬歡迎胡錦濤儀式上的插曲:一名美國貴賓在歡迎儀式上昏倒,被送往醫院。文章作者試問這是否是美國也將昏倒在中國面前的徵兆?而得出的結論是:此次胡奧會可以看到一個自信的美國,和一位更加自信的美國總統。
「時代轉折」
《每日鏡報》19日則用「兩大巨人的峰會」來形容胡錦濤此次國事訪問。文章以「歡迎來到新的世界秩序!」作開場白,認為中國國家主席此次訪美意味著一次時代轉折。1989年蘇聯解體後美國獨自稱雄世界的時代已經結束,如今的世界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需要中國:應對經濟危機、能源分配、朝鮮半島局勢、伊朗核爭端、氣候保護……這些問題都需要北京的合作和支持。文章認為,美中關係多樣而複雜,緊密又不乏衝突。然而中國如果真想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就不能只要求他國多顧及中國的感受,而是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無論是參與氣候保護還是支持制裁伊朗,都會花掉北京不少銀兩,而北京以此可以換來更大的政治影響力。
「債主找上門來」
《日報》更多地從美中經濟關係角度看胡錦濤訪美。該報19日以「債主國訪問欠債國」為題發表文章,認為無論是紅地毯還是21響禮炮,都不能消除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根本利益衝突。貨幣是美中經濟關係中的首要問題。華盛頓指責北京人為低估人民幣的價值,以求外貿中的價格優勢。北京反過來警告華盛頓,不負責任的發行貨幣會損害中國的利益。畢竟北京2.8萬多億外匯儲備中的大部分是美元資本。北京連年增加軍備開支,試圖躋身軍事強國的雄心也令美國不滿和擔憂。儘管胡錦濤兩週前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來訪時表示,當天的隱形戰鬥機殲20試飛純屬巧合,別無他意。反過來,美國對臺武售又是北京的眼中釘。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巧妙地形容兩國的關係:雙方都存在不信任。不過美國歡迎中國的崛起。繁榮的中國也對美國有益。
「對手夥伴」
「不信任」正是《法蘭克福匯報》19日署名評論的關鍵詞。這篇以「對手,夥伴」為題的評論認為,胡錦濤此次訪美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消除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憂慮甚至恐慌。中國和美國這兩個新舊世界超級大國在經濟上有最為緊密的聯繫,而政治體制又截然不同。胡錦濤雖然不斷強調,中國以維護本國穩定為主,建立和諧社會為目標。而動聽的詞句還需實際行動來證實。否則,中國政府自稱奉行的追求和平為目的的實用主義方針就會遭到質疑。評論認為,中國政府要表現地更有責任感,讓外界對其行為的初衷有更明確的瞭解。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更大的衝突出現。
「為習近平作鋪墊」
《南德意志報》在報導胡錦濤作客白宮時,除了回顧美中關係的發展變化,也不忘展望一年後的形勢。人們預計,2012年習近平將接替胡錦濤成為中國新一任最高領導人。《南德意志報》文章中寫道,此次「胡奧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確定更多的互訪日期。據悉,中國政府將邀請美國副總統拜登訪華,而中國現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將在之後回訪美國。這次訪問將是習近平的重要外事考驗,也為其接班胡錦濤作國際外交鋪墊。同一篇文章也注意到了此次歐巴馬接待胡錦濤來訪的許多外交禮儀細節,最後評價胡錦濤訪美是實現了最重要的目標:與美國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