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可說是人一生中最甜美的時刻。深度心理學認為,這是心靈創傷得醫治最好的時機;但若沒處理好,它也可能變成傷上加傷最危險的時刻。深度心理學也指出,人在戀愛時心理上退化成三歲之前的狀態;愛情關係其實在重複人生命中前三年的幾個心理髮展階段,過去沒學好的心理功課,現在要在成人愛情關係中重新學習。
戀人之間的關係像極了母親與初生嬰孩間的關係。若想知道什麼人和什麼人相愛,只要看他們的眼睛就行。那兩人眼中含情脈脈,臉上帶著醉心的笑容,樂不思蜀,彼此痴痴凝視,可以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母親與初生嬰孩間的凝視也是如此。
相愛的人在一起雙方都非常快樂,但分離時雙方都好像是失了魂,落了魄一般,坐立不安,憂愁痛苦。母親與嬰孩分開時也是這樣,雙方都會產生分離焦慮。戀人重逢之時雙方心中的喜樂難以言喻,好像失而復得,重新尋回生命中之最愛;母親與初生嬰孩別後重聚時也是如此。
愛情,能喚醒每人個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給人帶來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使憂鬱的變快樂,害羞的變活潑。
愛情之所以有這樣神奇的魔力,是因為人心深處兩個最重要的需求,可以同時在愛情中得到滿足。人生命中兩個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一個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 (「The need to be special, to be number one」):每個人都期盼能在所愛的人心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如果一個人在成長時不被珍愛,或因著小弟的出生被橫刀奪愛,使他(她)再也得不到父母特別的注意力時,他(她)心底深處可能就一直期盼將來有一個人能把他(她)當作心上人來愛他(她),給他(她)完全的、不分心的注意力。
另一個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被人無條件接納的需要(The need to be unconditionally accepted):不管功課如何,成就高低,長得好不好看,是否可愛,都能被接納,被愛的需要。這樣的需求在愛情中似乎很容易被滿足。唯有在戀愛時,當一方五音不全,歌唱得荒腔走板時,他(她)的愛人能聽得津津有味。在這樣的愛中,許多過去所受的心靈創傷都能得醫治。
可惜的是,這兩個愛情最迷人之處,正好就是日後造成親蜜關係最大困難的地方。唯有神才能徹底滿足人心這兩大需求,愛情卻能帶來一個幻覺,讓人以為愛人就是那位可以滿足所有需要的神。把愛人當神,我們必然會失望。
聖經詩篇16篇第4節說: 「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筆者認為這有兩層意義:
把自己當作神就是:要求對方與自己有同樣的思想、感覺,不允許對方有不同的意見與看法。對方偏好,做法,個性,習慣與自己不同,就生氣,硬逼對方改變,不許對方做自己不愛做的事,交自己不喜歡的朋友等等。同時強求對方成為你夢中完美無缺的父母,能在你未開口之前,就知你所需要的是什麼,而自動滿足這些需求。若是對方做不到,你就像嬰兒學會用尖叫哭鬧來逼母親就範一樣,也用憤怒、斥責來處罰對方,逼對方把你所想要的給你,造成親密關係中最常發生的衝突。
把對方當作神。就是期望對方永遠把你放在最優先,把你當作他/她的最愛、首要,期待對方完全滿足你被接納、被重視的心理需求。
若是如此,在戀愛中,你會變得佔有性太強,要求對方把全部注意力完全放在你身上,不允許對方有自己的空間與喜好。這樣會讓愛情關係產生很大的問題。因為唯有神才能做到對你完全無條件的接納、永遠將你視為最愛。
「戀愛,是一個殘缺的人找到另一半,於是變成一個完整的人」——這是一種錯誤觀念!愛情的數學符號不是加號:因1/2加1/2並不等於1。愛情的數學符號是乘號:1/2×1/2=1/4。意思就是說,假如兩人都要求對方來成全自己,而卻沒有發展出本身的價值、信心與看法。這會讓二人的世界變成越來越小,甚至有窒息的感覺。
正確的愛情觀念是:每人都要努力把自己的1/2變成1,然後得出1×1=1的成果。人越成熟,所能給的愛就會越多。戀愛並不是把自己的需要全部依賴在別人身上,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為自己的快樂負責。英文有兩句非常傳神的話,把戀愛的本質分為兩種不同的境界。
「I need you,therefore, I love you. 」 (我需要你,所以我才愛你) ,這是自私的戀愛。哪天,當你不能滿足我的需要,我就不愛你了。我會去尋找另一位可以滿足我需要的人。
成熟的愛應該是:I love you, therefore, I need you. (我愛你,因我需要一個流露愛的管道。)這才是戀愛最健康的指標。
因此,你必須要努力去學習先成為一個快樂的單身者,將來在婚姻中,你才會快樂。兩個孤單、不快樂的單身在一起,像是兩個飢餓的嬰孩,拚命要別人給你東西,別人不給你,你就會去處罰對方。
在成熟的愛情裡,必須在極力地完善自己以後,才能去愛別人,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去接納別人的愛。這是一個同步進行的過程,一方面不斷地學習自我成長,一方面在愛情關係中,幫助彼此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