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了新興中產階級了嗎?
曾有記者訪問在復旦大學作客的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戴維·古德曼教授,談論中產階級在中國的崛起問題。摘要如下:
記者:大約從2000年開始,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在中國崛起。請問,研究中國問題的西方學者是怎麼看待中國出現中產階級這一現象的?
古德曼:中國社會出現了許多富裕消費者,但是,他們與其說是中產階級,不如說是財富新貴。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國外稱中間階級)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很多中國企業家現在主管的企業都是從黨政工作中發展出來的。幹部退休時,他們的子女變成商人,繼承父輩的地方關係和勢力。權錢交易常常坦率到了讓我瞠目結舌的地步。有一位煤老闆受訪時候告訴我,他不僅把自己公司的一半股份送給當地政府,而且還得準備加入共產黨,他現在考慮在縣黨委會上「買」一個領導職位。
記者:你的意思是,中國所謂的新型中產階級,很大程度只是執政黨的造物,而不是經濟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成果。
古德曼:你總結得很好。中國的財富新貴不是新的中產階級,而是未來的統治階級。
發達國家的中間階級
市場競爭的國家,在工業化達到一定高度之後,全國財富的分配自然地形成上中下三個層次。上層是大資本家,人數很少,他們所得是利潤,生活富裕。中層是各種知識勞動者(專業管理人員科技工程師、自由職業者),人數不斷增長,構成全國人口的大多數,他們所得是薪金,生活安適。這一階層被稱為中間階級,不稱中產階級。下層是工農體力勞動者。他們所得是工資,生活緊湊;技術自動化,工農人數從全國大多數減少成為全國極少數,「藍領」變為「白領」。
中間階級是現代社會的創新動力。知識份子是中間階級的主體。他們各有專業,自食其力,貢獻一技之長,換取安適的生活。衣食住行、棄舊換新,仰事俯畜、不虞匱乏。但是,他們積蓄不多,是安適階級,不是富裕階級。中間階級的力量不是財富,而是知識。他們運用知識創造財富,不是利用權力巧取財富。
中產階級一波三折:否認、承認、錯認
民國時期,中國已經存在中產階級,不過處於幼稚狀態。請看陳明遠的重要著作:《文化人的經濟生活》、《知識份子與人民幣時代》等。其中詳盡地敘述了民國時期知識份子的薪金收入,這實際上是研究民國時期中產階級的經濟生活。當時沒有中產階級的說法,可是中產階級已經存在,無名而有實。
(一)中產階級:幼年時代
魯迅,是什麼階級?中產階級。陳著詳細列出他在中華民國時期的薪金收入:(1)教育部當公務員,起初津貼每月60銀元,不久定為200銀元,後來增至300銀元。(2)1926年,任廈門大學教授,月薪400銀元;1927年,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月薪500銀元。(3)1927∼1931年,大學院特約撰稿員,月薪300銀元。(4)寫作、翻譯和編輯:1932年後每月收入相當於今人民幣4萬多元。(5)從廣州到上海,北新書局版稅每月200銀元;大學院撰稿員月薪300銀元,合計每月收入500銀元。魯迅的收入屬於高級知識份子的一般待遇,代表當時的中產階級。
1927年,中華民國規定教育界的待遇:(1)教授月薪400∼600銀元,合今人民幣12000∼18000元。(2)副教授月薪260∼400 銀元,合今人民幣7800∼12000元。(3)講師、中學教師月薪160∼260銀元,合今人民幣4800∼7800元。(4)助教月薪80∼160銀元,合今人民幣2400∼4800元。(5)小學教師月薪40∼120銀元,合今人民幣1200∼3600元。腦力勞動者的待遇高於今天,這在當時是中產階級的生活常態。
(二)工資改革:否認中產階級
1953年,上海實行工資改革,開始否認中產階級。1949年上海解放之後,我從國外回到上海,在大學和銀行工作,我的待遇按照新的標準,不再工資改革。我的大學同事和銀行同事都要工資改革。
如何改革?取消原來待遇的80%。100元改為20元;200元改為40元;300元改為60元。「薪金」改為「工資」,腦力勞動歸入體力勞動,取消「腦體」差別。改革的第二天,人人眼睛朝下,見面不打招呼了!晴天霹靂,中產階級貧窮化!
民國時期,「薪金」明顯高於「工資」。「薪金」是腦力勞動的報酬;「工資」是體力勞動的報酬。
共產主義不承認中產階級,把中產階級歸入資產階級。後來,掀起「反右」運動,更加深入地、全面地否認中產階級。
(三)改革開放,重新承認、不幸錯認
改革開放,建設小康,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一部分人應當是誰?應當是現代社會的創新動力,就是中產階級。可是迎新時候,掀起蓋頭,一看不是中產階級,而是新興權貴。古德曼教授旁觀者清,坦率而明確地提醒大家:錯認了!
為什麼會錯認?原來,進入市場經濟,要經過一個難以避開的「黑洞」,叫做「原始積累」。日本明治維新,四大貴族壟斷資源。印尼反共政變,出現裙帶資本主義。前蘇聯瓦解,俄羅斯高官變巨富。中國改革開放,國營翻牌成民營。新衣冠,舊面貌。「近水樓臺先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