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兩個月前發布房地產調控措施,要求各地方政府在3月底前公布房價調控目標。至本週二,已有七十個縣市公布了住房價格控制目標,大都是「漲」聲一片,除北京市明確表示要「穩中有降」,其它城市都提出與GDP掛鉤,預計今年房價仍有8%以上的升幅。媒體質疑地方調控目標,卻未觸及中央政策。
1月26日發布的《國八條》要求各地方政府在3月底前向社會公布房價調控目標。至本週二,已有北京、上海、貴陽等七十個縣市公布了2011年的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大都為增加10%左右。其中上海市政府宣布2011年度全市新建住房價格漲幅要低於年度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而上海確定今年GDP目標是8%左右。深圳及廣州週二公布的房價漲幅雖然也低於本年度GDP增幅。但前者今年GDP增幅為10% 左右,後者是11%。意味著房價有相等的上升空間。
北京週二晚公布的今年住房價格控制目標,則提出價格與去年相比要「穩中有降」。北京市住建委負責人稱,穩中有降,顯示出市政府將房價控制在合理水平的決心。
去年中央出招調控樓市,至今已近一年,不過政策調完又調,樓價卻升完再升。深圳的張小姐原計畫在當局公布調控目標後買房,但發現房價還在上升中:「還是在漲,沒有跌,只是說漲幅緩慢了一點,還是漲了10%左右。」
網友對公布的控制房價目標不滿,認為當局只是「加價幅度」的承諾。網友「隨風而飛」寫道:房價控制目標成了漲價目標,按照這個漲價目標,一些城市房價非但不能降低而且還要漲價,確定如此房價控制目標不僅不能降低房價,反而成了助推房價上漲的新推手。
房價控制目標引起媒體關注及評論。《廣州日報》刊登了一篇馮海寧的文章稱,一些地方政府公布的房價調控目標讓人失望。「國八條」要求公布的房價調控目標,指的應該是「限價標準」,但在很多地方卻變成了「漲價標準」,給了市場強烈的漲價暗示,偏離了調控初衷。
不過,沒有人評論中南海決策層應否承擔責任。星期三發行的《香港經濟日報》分析指,在供求失衡和樓價上漲預期持續的情況下,內地樓市有「蓄價待漲」之勢。而樓市調控成效不彰,也影響中央政策權威。該報另一篇文章說,中央今年要求地方政府提出全年樓價調控目標,原意是要求地方負調控樓價重任,但地方卻將樓價和 GDP掛鉤,變相允許樓價上漲。若中央對地方繼續忍氣吞聲「河蟹」了事,無論再多出幾輪調控措施,恐怕都難見成效。
深圳一家房地產公司的部門負責人方先生表示,地方政府只是收緊買樓資格,沒有控制地價:「資格審查條件很嚴格,現在也是有價無市。成交肯定少,也需要一個過程,就說暫時一下子還跌不下來。網上也寫了只有北京是降。開發商主要是以賣房子為主要,可能現在還處於相持的階段。」
湖北一位房地產行業人士稱:「房價根本沒往下降。你買二套房設了規定,但是那些要買房的人他還是要買,他就會用其它人的名字買,如果他投資的話,他投資需要。問題是需要買房的人多,因為拆遷的比較多。像我現在會所這個地方要拆遷的話,就給的拆遷戶差不多接近八九千塊錢一個平方。」
也有地產界人士對房價繼續保持樂觀,認為賣地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土地就那麼多,政府又在裡面拿大頭。開發商也是賺大頭,但是他還沒有政府掙得多。房價怎麼能下來呢?你下來政府認為他手上沒錢了。他(政府)財政的大部分,國稅他交出去了,地方政府要錢,要錢從哪裡來?就從地上面來。不會跌,土地就那麼多。」
據報,多數二三線城市在執行限購政策問題上態度也不堅決。例如,石家莊在出臺限購政策的時候,直接規定了限購的有效期到2011年12月31日,這就給市場一個明確的預期,限購政策不會在該城市存在太久。
《21 世紀經濟報導》引述北京大岳諮詢公司總監李偉表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土地市場將會出現大幅度的交易量下滑,根本原因在於地方政府不願意低價賣地,也有開發商資金鏈緊張,是拿地減少的原因。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今年一季度各地政府都在忙於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的指標。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大規模增長,減少了商品房用地的供應速度和供應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