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初到美國留學的第一天,我下了飛機,坐在機場行李處等待著四個小時後才會到達的公共汽車,一位好心的美國老太太,竟然開車請我去吃午餐。飯桌上,陌生的美國老太太問我許多中國文化的問題,她丈夫在世的時候,她們曾一起登過中國的長城,而且她們都非常喜歡中國菜。丈夫去世後,她就做了機場上的義工,專門接待我們這些來自海外的留學生。當然,她的工作是解答迷失者的問題,而請客,是她自費做的。餐館裡菜給得很多,但是,看到老太太把碟子裡的所有東西全部吃完時,我不得不強迫自己也要完成。來美國的第一課,讓我知曉,飯桌上,不可以浪費。
90年代中期,見到一位來自美國西雅圖的餐館老闆,這位老華僑毫不客氣地對我說:「我的餐廳裡,美國人,中國人,賓客滿堂。大家來吃飯,就是來吃飯而已,吃多少,要多少,剩下的,打包走。但是,惟有來自你們大陸的代表團成員,吃個飯,就好像要比試個什麼,總是要上實際食用量的幾倍,剩得杯盤狼藉。別說當地美國客人看了不理解,連我這個中國人都不明白,他們到底是要表現個什麼?」
請客和被請,是生活中的常事,在美國,還有一個不成文的默契,如果朋友說是在餐廳聚會,不用聲明,一定是一起吃飯後,大家各付各人的,不分男女、貧富,無不來得坦然大方,吃多少,要多少,是常規。即使到了最高級的宴請上,特別是西餐晚會上,用餐的形式,基本上是以個人為單位,自己食用自己的那份。為了避免食物過量,在客人訂餐前,還會問上份量的大小。
每次回到中國,讓海外人感到茫然的事情,少不了國人在飯桌上的姿態。幾乎沒有一次飯桌上不剩食物的。
也許國人生活水準愈來愈高,也許飲食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我以為:享受的方式,應該是受用,比如食物真正地進到肚子裡,而不是浪費進垃圾桶裡。如果中國有100座城市,每座城市有100個餐館,如果每天每家餐館有100元人民幣的食物被剩下,從飯桌上丟進垃圾桶裡,那麼100城市??100餐廳??100元= 100萬人民幣,這只是一天,如果是365天,又是多少浪費?然而,實際的浪費大概遠比這樣的數字多得多吧。假如人們可以這樣不眨眼睛地把財富丟掉,是否也可以不用吹灰之力,把原本浪費的錢省下來,捐到社會公益事業上來。想想這些無數被流失的數字,能培訓多少下崗的民眾,為他們的謀生提供新的技能?
能解決多少鄉村的孩子,讓他們不再因為貧困而棄學?能再建立多少所學校,讓落考的青少年們,繼續升學?這麼簡單的數學演算,我卻使用了計算器,因為我無法相信飯桌上的數字會是這樣的驚人!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