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以往每年高考後北大清華瓜分各省狀元的現象,近來因為受到外國大學的影響而有所改變。從中折射出的,是內地大學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原文:Why Are China's Universities Losing Their Star Students?
作者:JESSIE JIANG
發表:2011年8月2日
本文由"譯者"志願者翻譯並校對 (參考了《參考消息》上的譯文)
圖片說明:中國的學生和家長參加北京的國際教育博覽會,2011年5月8日,來源:STR / AFP / Getty Images
每年夏天都是如此。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後的幾週裡,新一屆高中畢業生都會等待狀元榜的出爐。多年來,誰考上了中國最著名學府一直是公眾關心的話題,中國媒體甚至會公布各個省份高分考生的名單。排名全國前一二百位的高分考生大都被中國最著名的高校──不是北大就是清華──招至麾下。
然而現在情況有了變化。國外知名學府正讓這場雙雄之爭變得更加複雜──這一趨勢令教育專家和公眾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競爭力感到擔憂。2011年有933萬中國學生參加高考,另有大約20萬人選擇棄考去國外念大學。如今,每年秋季有超過10萬名中國高中畢業生進入美國大學。今年高考前100名的內地學生中已有至少17人選擇去香港大學就讀。
這些優秀高中畢業生的外流再次引發了媒體對於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問題的熱議。迄今為止,尚無任何明朗的跡象表明改革正在發生,而公眾對中國大學的態度變得越來越懷疑,甚至相當負面。
據前不久披露,去年中國高校的負債總額達到創記錄的406.9億美元,但這些錢並沒能對它們的事業起到幫助。雖然專家大都將債務歸咎於高等教育需求激增導致的校園擴建工程,但消息在網上迅速傳開後還是引發了更多的質疑和改革呼聲。致力於研究中國教育改革問題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如果高等教育不改革,首先在教育質量上就得不到改善,因為目前所有大學幾乎都是在相同的指導原則下運作的類似機構。我們現在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用腳投票,政府肯定能感到壓力。」
北京知道自己必須採取行動。去年7月,中國國務院公布了未來十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正式規劃綱要,「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儘管語焉不詳)等政策被寫進了綱要。一旦付諸實施,此類政策將極大地改變現狀,成為高校擺脫政府控制的第一步。熊丙奇說,事實上,目前還沒有任何人拿出實現這些目標的計畫,而沒有一個具體的計畫,地方政府肯定不會主動放權。
迄今為止,試圖在系統內部有所改變的努力並沒有取得太多進展. 今年初, 南方科技大學 (SUSTC), 一所因開創性的管理原則而被寄予厚望的實驗性大學,被教育部嚴令要求其所有學生必須通過國家標準入學考試。而這正是南方科技大學曾試圖廢除的內容之一。此外,三名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專家指責此學校的領導為了改革而改革,並且「使這所大學偏離了其成為一個頂尖的研究型大學的初衷。」
即使教育改革真的得到政府的支持,實施這些改進措施仍然要面對另一個障礙──錢。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俞立中說,一方面,學校在招生和招聘老師時需要得到更大的行政權力,另一方面,招募一批更好的師資力量所需要的資金要比政府目前所提供的多得多。俞立中不無羨慕地談到他前不久參加的一次紐約大學籌款活動。他說,主要靠政府提供經費的中國高校還有很大的差距要追趕。
不過從長遠來看,改變公眾對高等教育的看法也許才是更大的挑戰。對許多人來說,在政府設計的體制中,教育與生存畫上了等號,教育是一種務實的手段,是為了實現一個目標──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人們對現行教育體制缺乏信心,比起教育本身,人們還是更認可一份合格的文憑,」熊丙奇說,「這種情況需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