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提供/科學人)
911事件不但沒有終結摩天大樓的時代,這10年來,全球反而建造了更多摩天大樓。(照片提供/科學人)
■史上最重要的摩天大樓興建熱潮正向前推進,大多由亞洲正在快速都市化的社會所領導。
■工程上的進步使摩天大樓比以往更安全。
■摩天大樓還提供瞭解決方案,可緩解下個世紀最急迫的問題,包括人口過多和全球暖化等。
10年前那個清冷憂鬱、改變了一切的早晨,羅伯森遠在半個地球之外的香港一家餐廳主持晚宴。桌上手機發出的鈴聲是雙子星大樓遭到攻擊的第一個通報。負責該大樓結構設計而備受尊崇的羅伯森,剛開始對這件事並不在意。
日前,他在位於47樓、可以俯瞰世貿中心遺址的辦公室裡表示:「當時我以為是直升機撞上世貿中心。」這類事故固然不幸,但完全在大樓的承受限度內。然而幾分鐘後,手機再度響起,通知他是飛機撞上世貿大樓,他才驚覺「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趕緊回旅館關注事件發展。
後來幾星期內,羅伯森拒絕對此次事件發表任何意見,無視於世貿大樓創新的結構設計成為大眾爭論焦點。他說:「當時我想,我的結構設計事業大概就此結束了。」這個行業似乎也將消失,恐怖攻擊事件將宣告摩天大樓時代告一段落。
美國各大報開始充斥憂慮的報導。那年9月19日,《華爾街日報》寫道:「許多勞工擔心他們的高級住宅如今危險性高於吸引力。」同一天的《今日美國報》講得更直接:「上星期毀掉的不只是世界貿易中心,以摩天大樓做為美國地標的未來前景,可能已開始動搖。」其後幾個月內,媒體持續報導,美國專利與商標局也收到許多大樓火災逃生裝置的專利申請,包括降落傘、緩降索,以及可分離的載具等。攻擊事件把全世界弄得暈頭轉向。
除了對安全的焦慮之外,還有一種感覺逐漸蔓延開來,就是在數位時代,城市以及摩天大樓已經成為舊時代的遺蹟。正好在911事件前五天,寫過許多書介紹生活設計的美國杜克大學工程學教授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在《華盛頓郵報》發表了〈向前邁進不需要向上發展〉,特別強調這個論點。波卓斯基認為,網路提供快速方便的聯繫方式,將使「緊湊連續空間的需求逐漸消失。」
然而,看似要導引摩天大樓步向消失的種種徵兆,現在卻變得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紐約市摩天大樓博物館的創館館長威里斯表示:「有許多愚蠢的預測或斷言聲稱摩天大樓會害死人,但殺人的是恐怖份子,而不是大樓。」
911事件後,全球摩天大樓的建造工程幾乎不曾停擺。太平洋對岸飛快的都市化腳步,造成對新摩天大樓的龐大需求。已成為商業大樓設計同義詞的Skidmore, Owings & Merrill建築公司管理合夥人葛提斯迪納表示:「中國?中東?還是亞洲?當時沒人能預測。我們是有一些還在設計階段的計畫,後來全都繼續下去。」
的確,從那一天開始,我們對摩天大樓的想法已經不同了。現在我們知道,高樓不只是天際線上傲慢的標記,而是迎向全球都市化潮流最有效、最持久的方式。
高還要更高
事實上,近10年是史上最重要的摩天大樓建造時期。摩天大樓發展研究機構「高層大樓及都市住宅協會」(CTBUH)表示,2001年至今,全球已經建造350座摩天大樓,而原本的總數還不到此數。超高層大樓(高度超過300公尺的大樓)的數目在這段期間也增加了一倍。
這股熱潮還在加溫。杜拜的哈里發塔去年完工,828公尺的高度不僅是世界最高,更超出第二名(臺北101)320公尺,差距大約和紐約市的克萊斯勒大廈相當。今、明年完工的大樓都不會超越哈里發塔,但今年是高層大樓興建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將有97棟以上高度超過200公尺的摩天大樓(包括22棟超高層大樓)完工。
威里斯表示:「我們一再聽到的形容詞是‘具指標性’,顯然客戶要的是具指標性的大樓,而且要高——比最能有效回收投資的高度更高。」事實上,單就經濟方面而言,大多數超高層大樓根本沒有理由建造。大樓一旦超過70層(實際數字隨地點而不同),維持結構穩定的附加成本,以及電梯與其他公共設施所需要的額外空間,通常就會使直接商業獲利化為烏有。
這些夢想般的超高層大樓,絕大多數建造在美國境外。CTBUH執行主任伍德表示:「城市以天際線當做品牌。天際線被視為重要象徵,代表一個國家到達的境界,也代表成為第一世界國家。」2010年完工的20座世界最高大樓中,只有芝加哥的Legacy tower在美國(排名19,只能算勉強進榜)。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在全世界興建中的最高大樓中只排第四,未來完工後將達到頗具象征性的541公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