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世界神秘莫測,嬰幼兒的心理更是玄機難解,只有幾個月的嬰兒對母嬰關係的心靈感應能力讓人驚嘆不已。
網路擷圖
檢查不出原因的腹痛
艾爾莎是個只有3個月大的法國女孩兒,每天都會鬧十幾次肚子疼,白天和夜晚都有可能發生疼痛,每當這時她都難受得來回扭動身體,哭鬧不止,伴隨嘔吐,卻沒有腹瀉。所有必要的檢查都做了,卻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的損傷,難道是心理因素導致的生理疾病嗎?她媽媽顯然是很愛她的,這麼小的嬰兒還會有什麼心理難題呢?
兒童精神病專家的診斷
兒科醫生實在無法診斷艾爾莎的病因,就把她轉送到兒童精神病專家馬塞兒·盧弗教授那裡去了。在單獨會面的房間裡,盧弗教授聽艾爾莎的母親嘮叨與孩子病情「無關」的家事。這位母親先前有一小兒子,也是在3個月大的時候,因心臟畸形而嘔吐不止,最後死去了。後來又懷上了艾爾莎,女兒出生之後丈夫便離她而去。她說自己的母親也從未見過她的父親,有一段時間厭惡進食,而自己的外婆同樣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現在艾爾莎的嘔吐讓她想起自己的家族和小兒子,宿命論的陰影籠罩著艾爾莎的心理世界。
盧弗教授從族譜心理學的角度與艾爾莎的母親交談,當然艾爾莎也在現場。他說,嬰兒在與父母進行交往時,其觀察力、理解力和反饋能力遠遠超出成人的想像。就像母親或父親很容易察覺出嬰兒的行為心理特徵一樣,嬰兒也很容易察覺出母親或父親的行為心理特徵。比如,他能在眾多的聲音中辨別出父母的聲音,在眾多的氣味中辨別出父母的體味,雖然他不認識爸爸媽媽,但是他能很精確地判斷出是媽媽抱他,還是爸爸抱他,因為他們能識別出媽媽和爸爸胳膊的力度和彎曲角度,進而用自己躬身方式調整成盡量舒適的坐姿。嬰兒通過從外界收集的這些信息可以辨別他人是粗暴的還是溫和的,尤其能截取成人身上最原始、最隱晦的心理秘密。
由於特殊的家族經歷,艾爾莎的母親總是對自己不滿,她常常會無意識地回憶起自己的缺憾和無能,並把自己的不滿無意識地流露到育嬰態度和行為中。有幾次,盧弗教授觀察到她對女兒的態度比較粗暴,於是他跟她講艾爾莎只是在極力吸引媽媽的關注;其中腹痛是她反覆探索最成功有效的手段,痛得越厲害,哭得越凶,媽媽摟抱得越緊,女兒感覺這樣得到的好處反而越多;這會進一步讓媽媽想到死去的哥哥和其他家人,增加媽媽的憂慮,由此形成母嬰關係之間相互影響的因果鏈。
與專家的一席談話治好了腹痛
在女兒面前講述自己的往事,在女兒面前聽盧弗教授的分析,艾爾莎的病症竟然消失了!誰能相信3個月的嬰兒能聽懂媽媽的家務事?能明白心理學專家的分析理論?可事實上,嬰兒還不知道自己是誰,也讀不懂媽媽的心事,卻能讀懂母嬰關係!當媽媽的心理癥結在傾訴和分析中得到鬆動,如釋重負的感覺改變了她對女兒的緊張和負疚心理,建立了與過去不同的母女親情。艾爾莎對媽媽的變化馬上覺察到了,她不必再像以前那樣以犧牲自己的身心發育換得媽媽的關愛。
艾爾莎因得到媽媽健康的愛而恢復身心健康,後來順利地上了幼兒園,並且一切發育正常,她媽媽重新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繼續完善心理健康,母女都沒有再次看過心理醫生。
母嬰關係決定早期教育質量
從盧弗教授的這例個案可以得出結論:母嬰關係決定早期教育質量。也許有人覺得這例個案太特殊了,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遭遇那麼奇特的經歷。其實,拋去個案的故事情節和細節特徵,其背後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規律仍然是存在的,包括我們這些凡人、凡心和凡事。筆者曾接受過一個普通媽媽的諮詢案例子,發表於《媽媽寶貝》2003年第9期,文章標題是《母親的「非真實性在場」》。通過分析一位上了「夾板」的知識女性所面臨的育兒困惑,發現她出現了「母親非真實性在場」現象,導致孩子出現了社會性行為退縮傾向。
「母親非真實性在場」是哺乳期嬰兒面臨的最大危險,寶貝必須為自己的每一次勝利付出代價。大約直到3歲,嬰兒必須不斷提高自己感官的靈敏度,用以偵察和評估來自母親的冷漠,在行為策略上,嬰兒要使盡渾身解數來喚回母親的關注與愛護。有的嬰兒睡眠不好,夜裡總是醒甚至吵鬧;有的不能獨處,總是粘著大人不放;有的出現攻擊性行為,有的行為退縮膽怯……艾爾莎則是劇烈的腹痛。這些對成人世界而言不合邏輯的問題行為,在嬰兒的心理世界裡,卻是一個再好不過的邏輯結果,而且是經過自己漫長的摸索、付出了心靈的痛苦才取得的勝利。嬰兒雖小,但也是很有「氣節」的,他寧肯自己受委屈、遭受成人的誤解,也要拚命爭取媽媽的愛!
可見,「母親非真實性在場」現象就是母嬰關係不健康的表現,不健康的母嬰關係並不是只在西方世界才存在的「天方夜譚」,只是首先被西方人所發現,它也會侵襲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成為影響早期教育質量特別重要的客觀現象。
健康母嬰關係的表現和特徵
盧弗教授既沒有治療艾爾莎,也沒有治療艾爾莎的媽媽,他所醫治的是母嬰關係!恢復健康的母嬰關係,是搞好早期教育的基礎和保證,並對母嬰雙方的未來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我們從中得到啟發,經營好母嬰關係是造福兩代人和整個家庭的一件大事。健康的母嬰關係應是——
1.母親真心喜歡養育孩子,把它當作一項值得付出的工作或事業。
2.如果養育孩子帶來心煩意亂,母親馬上能意識到,並調整好面對寶貝的態度和行為。
3.養育孩子能使母親從家庭和社會上的煩心事中解脫出來。
4.養育寶貝真正使母親獲得自我效能感。
5.敏銳地發現孩子發出的「求愛」和「求助」信號,並給予及時的反饋。
6.孩子對母親形成安全依戀,常常微笑和手舞足蹈,不排斥、不粘人。
7.丈夫不嫉妒而且支持母嬰關係,使對養育投入很多的母親不產生內疚感。
8.母親的育子困惑能通過方便的途徑得到傾訴、交流和解答。
9.母嬰關係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化而自然調整。
10.如果不是母親而是其他看護者養育孩子,符合以上9個條件,亦可建立健康、有效的「擬母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