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經濟會走向何方?樂觀者有之,悲觀者亦有之,一頭霧水的更是大有人在。剛剛公布的1月份製造業PMI數據就引起了這樣的爭論。
中國官方採購經理指數(PMI)在1月份升至50.5,高於前一個月的50.3,仍高於50的事實說明工業產出仍在擴張。但匯豐PMI數據卻展現出近乎相反的狀況:整體指數不振,只有48.8,顯示製造業狀況仍在小幅惡化。
數據矛盾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政府部門、研究者、投資機構、企業家的看法並不盡相同,有的相差還很大。總體上可分為三類:樂觀、謹慎樂觀、悲觀。樂觀者認為中國經濟在今年仍然會達到9%以上的增速;謹慎樂觀者對中國經濟增速的看法介於8%與9%之間;悲觀者認為增速會回落到8%以下。其中,搞宏觀經濟研究的學者普遍謹慎樂觀。此外,市場投資機構也具有類似的表現。摩根大通最近調整的預測顯示,今年GDP增速為8.4%;標普雖然認為中國經濟會回落到8%左右,但堅持認為會實現軟著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則是8.2%的增速。
我們注意到,市場微觀主體以及特定行業內人士的看法卻更加靠近悲觀一端,其中又以外貿企業為甚。廣東省中山市光裕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紹剛表示,今年1月公司出口創歷史新低,「1月份才出口了幾百萬,與以往一個月幾千萬的訂單相比相去甚遠,新一年壓力非常大,有部分廠家這個月的訂單只出到了10號。」水泥是基礎行業之一,其榮衰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冷暖。有市場機構對水泥行業的調研報告顯示,大多數水泥廠認為2012年行業增長將慢於2011年,增速預測多集中在5%-10%的區間;少數水泥廠更加悲觀,認為2012年行業基本面零增長甚至負增長。重型卡車則是另一個具有指標意義的行業,山東重工副總經理譚秀卿判斷,「今年的重卡市場應該比2011年還差,不會到85萬輛。」此外,安邦研究人員通過對市場中一些企業家和投資者的調查發現,持「準備過冬」、「找不到投資方向,感到迷茫」等看法的人士大量存在。
為何不同人士對中國2012年經濟的看法有如此大差距呢?要解釋這個問題很難,畢竟宏觀經濟的運行非常複雜。但在我們看來,這裡其實有宏觀視角與微觀觀察之分。宏觀研究者多是將中國所有經濟要素通盤考慮,如政府政策、銀行信貸、資本市場、國企投資等。他們大多認為中國經濟雖然面臨一些困難,但仍有潛力。但在市場中搏擊的一線企業卻更加悲觀,因為他們從訂單、資金流、市場銷售、生產成本、稅務負擔等方面來觀察市場,看到的大多是悲觀因素。
為什麼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大部分感到悲觀?在我們看來,根本原因在於,儘管中國整體經濟能保持可觀增長,但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對獲得這些增長資源並不抱有希望。現在的企業家已經不是改革開放初期只知道向前衝的毛頭小夥子,而是已經在中國經濟大潮中沉浮多時。他們明白,在「國家資本主義」日漸明顯的中國,很多所謂的資源,包括政策支持,包括信貸增長,也包括稅收優惠,其實都不是屬於他們的。正如我們日前在分析專欄中所指出的那樣,當政府需要刺激經濟的時候,結果往往是國有資本的再一次擴張。正是如此,民營企業界對於經濟的悲觀存在深刻的制度根源。
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在增加,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來看經濟的差異性很大,這也造成了市場信心的低迷。但在我們看來,今年中國經濟形勢仍然是有挑戰,但不悲觀。如何釋放市場的活力?關鍵還是要看控制著資源的政府。我們認為,政府需要做好三個方面:一是平衡,即宏觀政策的鬆緊平衡,該壓的要壓,但該保的一定要保;二是服務,政府應該為放鬆微觀經濟提供服務,創造環境;三是改革,市場化的改革要及時跟上,這樣才能打破市場中的各種樊籬,釋放經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