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莫名的反映,爸媽絞盡腦汁也難以理解,有時難免會有一些言語和動作上的小暴力。其實讀懂寶寶的心思,你會覺得其實孩子真的很好對付。
爸媽們面對寶寶的一些「無理取鬧」的情況真是太頭疼了,你剛收拾完玩具,希望他能乖乖地去睡覺,結果他噼裡啪啦又給倒了一地。你帶他去逛街,出門前還還興奮,結果一到商場,非要鬧著回家。面對他們這些莫名的反映,爸媽絞盡腦汁也難以理解,有時就難免會有一些言語和動作上的小暴力。其實讀懂寶寶的心思,你會覺得其實孩子真的很好對付。
也許你已經發現了,你的寶貝(還有他的小夥伴們)很有些戲劇演員的天賦:情緒化、喜怒無常。他常常是前一分鐘還膩在你身上撒嬌,下一分鐘可能就堅決地推開了你的擁抱。昨天還告訴你:「媽媽我最愛吃燒土豆了。」今天卻面對你端上來的熱氣騰騰的土豆做出無比厭惡的表情。
因為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詞彙量都比較有限,不足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他們只能以行動--甚至是比較誇張的行動來傳達他想傳達的重點。(這其實是人之常情。想像一下,當你身處語言不通的異鄉,不是也一樣要用誇張的手勢和表情來試圖與人交流嗎?)雖然有的時候孩子的情緒發作會讓你覺得不可理喻,但他們這些怪異的表現卻總有一個有理有據的緣由:爭取獨立、要求平靜的生活或者是處於某種慾望……
我們和眾多兒童心理和行為學家一起開發了這本小小的「兒童心情辭典」,希望可以幫助你瞭解在寶貝內心世界發生的一切。
場景一:母女間的小較量
孩子的行為:你1歲的孩子一進臥室就一頭扑向一疊你剛剛疊好的乾淨衣服。你溫和地對她說:「寶貝兒,別碰那些衣服。」她回頭衝你笑笑。你的聲音變得更加嚴厲了:「你離那些衣服遠點兒!」她卻開始用腳踢那些衣服,很開心的樣子。現在,你開始大聲嚷嚷了:「馬上給我停下來!」孩子停了下來,明顯是被你的聲音嚇到了。
解讀寶貝心思:「如果你想讓我別那麼做,只要說‘不行’就可以了。我聽不懂你說的什麼‘你離那些衣服遠點兒!’是什麼意思。那個句子太複雜了。還有,為什麼你不肯讓我碰那些衣服呢?我明明剛才看見你也在弄他們呀,你可以,我為什麼不能呢?」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來自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兒童行為專家NELSON教授告訴我們,1歲左右的孩子對詞彙的記憶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你說「不要碰桌子」,孩子的大腦很容易忽略句子的前一部分,也就是說,他聽到的很可能是「碰桌子」。所以,如果你想阻止他做什麼事,還不如簡單地告訴他:「不行!」並且重複幾次--因為我們不敢確定你說一次孩子就聽清楚了。要想效果再好一些,你可以找到另外一件孩子可以做的事,轉移他的注意力,並滿足他想找點樂子的願望。
場景二:一場玩具保衛戰
孩子的行為:和小朋友玩的時候,鄰居的孩子拿起了你女兒的天線寶寶玩具。「這是我的!」她立刻尖叫著扑了過去。你告訴孩子再過5分鐘就輪到她玩了。但沒有人聽你的,一場爭奪戰已經開始了。
解讀寶貝心思:「讓別人分享我的玩具?你瘋了吧!我怎麼沒看到你讓別人分享你的東西呢--比如你的車、你的電話,還有你的錢包!還有,你老是說‘幾分鐘’,‘幾分鐘’是什麼意思?如果我先找到這個叫做‘幾分鐘’的東西,那它也是我的,不給別人!」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小孩子往往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根本無法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還有,他們對於時間,幾乎沒有概念。所以,改變一下戰略吧。你可以這麼說:「等到廣播裡的這首歌唱完了,就輪到你玩玩具。」同時,為了避免「戰爭」,你可以在孩子的小夥伴們來訪前,先把他們最常爭搶的玩具收起來。別太擔心,孩子們總有一天會學會分享與禮貌,只是現在你還需要耐心地給他們噹噹裁判。
場景三:馬戲演出意外前奏
孩子的行為:你計畫了很久,咬牙買了昂貴的票,預備帶孩子去看大馬戲團的演出。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你自己小時候想看一場馬戲的那種渴望至今還銘記在心。
可是,當你們在喧鬧看臺的第一排就坐,演出開始的時候,孩子卻開始又哭又喊,吵著要回家。
解讀寶貝心思:「這裡又吵又擁擠,每個人都穿著奇怪的衣服跳來跳去,就像我在動畫片裡看到的小怪物。我一點也不喜歡!我只想離開這裡!」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很多你認為會讓你的孩子高興的東西其實往往會嚇著他們。如果你打算帶孩子去參加某些隆重而且熱鬧的活動,最好多花些心思幫他做好心理準備。可以給他看一些與他將要面對的場景相同的錄相、書等。耐心地給他講講他將會遇到些什麼狀況。這樣,等他真正身臨其境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陌生了。
場景四:遭遇一相情願的尷尬
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到海邊玩,兒子專心地在沙灘上挖一個坑。這時,你發現了一隻小螃蟹——一定能讓兒子高興得尖叫起來的東西。你試圖吸引兒子的注意力,但他卻毫無反應,依舊繼續他枯燥的,在你看來毫無意義的挖沙遊戲。
解讀寶貝心思:「當我正在專心做某件事的時候,別試圖用你認為有意思的東西來轉移我的注意力。把心思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對我來說實在太麻煩了。」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當你發現了新鮮有趣的東西,當然很想跟自己的孩子分享。但小孩子卻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節奏行動。他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將自己的注意力從一件事轉移到另外一件事上。如果你真的很想讓他看那只小螃蟹,最好把螃蟹放進小盒子裡,遞給孩子,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看。要知道,專注地玩耍可以鍛練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這對他來說也很重要哦。
場景五:令人費解的執著
孩子的行為:玩「認形狀」的遊戲時,你18個月大的女兒一次又一次地試圖將一個三角形的積木塞進一個方形的孔裡。
你把那個三角從孩子手裡拿走,試圖演示三角應該放進三角形的孔。可是小傢伙絲毫不理會,還在爭搶中用一個大方塊積木打了你的頭。
解讀寶貝心思:「如果我不是嘗試過各種可能的方法,我怎麼能知道那個三角不能塞進方孔裡呢?我不但要學習瞭解我能做什麼事,還得知道我不能做什麼。還有,別以為我是白費力氣,我是在練習我的精細動作呢。」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在你試圖幫助孩子之前,先問問他是否真的需要幫助。如果他在拒絕你的同時又顯得很焦躁,你可以試試溫柔地把著他的手給他一點指引,但保證是他自己在完成「工作」。很多時候,做父母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在你的孩子慢慢適應自己越來越能幹的同時,你也需要適應自己越來越不被需要。
場景六:對浴缸的頑強抵抗
孩子的行為:女兒通常很喜歡洗澡。但是今天她卻一反常態,似乎非常怕水,在你試圖把她抱進浴缸時又哭又喊。
解讀寶貝心思:「昨天洗澡時我發現肥皂泡泡都從浴缸底那個圓洞洞裡漏走了,我很害怕自己也會從那裡漏下去。」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當你的孩子表現得非常恐懼,請尊重他的感受。來自多倫多的兒科專家TOBIN說:「我們並不是總能瞭解我們的孩子,就像他們也常常覺得我們不可理喻。」孩子們會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不被允許跑到街上去,跟那些漂亮的汽車打個招呼。同樣對於他們突然表現出來的情緒,我們也要給他們些時間來度過難關。所以。如果孩子突然堅持不肯到浴缸裡洗澡,那就暫且來一次海綿浴吧。
場景七:總是「不」字當頭
孩子的行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就成了兒子最喜歡的語言。你問他:「你餓了嗎?」他一邊一口吃下兩塊小圓餅乾,一邊乾脆地回答:「不!」。
你友好地邀請他:「我們一起來跟天線寶寶做遊戲吧。」「不!」他嚴詞拒絕,同時卻開始在玩具筐裡尋找他最喜歡的「小波」。
解讀寶貝心思:「我那麼喜歡說‘不!’是因為我本來會說的詞就不太多。而且,我喜歡看到我說'不'時你生氣的樣子,這讓我覺得自己很有權威。」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隨便你那愛說「不」的小傢伙去展現他的個人意志吧。如果你覺得他實際上很想要你提供的某個東西,你還是照舊給他,故意忽略他的拒絕。另外,換一下提問的方式也是個辦法。如果問他:「你吃晚飯嗎?」沒有效果,倒不如說:「這盤雞肉真香啊。我想我一口就能把它都吃光。」
場景八:成長的反反覆覆
孩子的行為:每次玩滑梯的時候,女兒都要求你抓著她的手幫她滑下來。但今天她卻一反常態地讓你靠後站,她要自己滑。而從小公園回家的路上,她卻又突然不肯自己走路了,一定要你抱著她。
解讀寶貝心思:「有的時候我想當大人,有時候我只想做回小嬰兒。還有的時候我又想當大人又想做小寶寶。我知道你可能覺得很難理解。唉,有的時候連我自己也理解不了自己。」
更恰當的處理方法:你需要學會容忍孩子變化無常的情緒。當他把你推開的時候,不要表現得很生氣。兩歲多的孩子正在磕磕絆絆地學會獨立,而這個時候,如果他知道你就在身邊,就會表現得更加自信。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面對太多新的情感、責任和能力而覺得應接不暇--這方面,跟青春期很像。而與青少年不同的是,小寶寶語言能力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複雜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