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天在我的腦海當中總是浮現出孔子、李白、蘇東坡、岳飛及袁崇煥等忠節之士的面影。我就在想,他們在當時,可以說都遭受了當權者的不信任和各種形式的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他們用一生的高潔給後人留下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精神財富和價值比照。那麼對於當權者得到了什麼呢?
此時我想起諸葛武侯寫的《出師表》中的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傾頹也。」那麼一個君王,如果聽信讒言,不信任甚至排斥、打壓忠義之士,反而對那些懂得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人很是垂青的話,那我想,這個王朝就開始走向衰敗,離徹底的垮臺為時不遠了。
當年,不肯對孔子予重用的國家,後來均被秦國所滅;流放李白的唐玄宗,不也嘗到流離失所的痛苦了嗎?北宋的神宗皇帝聽信讒言,以及他的繼承者對蘇東坡等人的迫害直接導致靖康之恥,國破家亡;南宋高宗和明朝的崇禎皇帝聽信讒言害死岳飛和袁崇煥,不長時間就國將不國,成了歷史的罪人。
也就是說,對於當權者來說,對於忠義之士的迫害就是對自己的迫害,那是在自毀長城!難道不是嗎?!
一個國家怎麼治理才能長期、穩定、繁榮的存在?是靠臣子的溜須拍馬和阿諛奉承嗎?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百姓,那麼也就不成為國家。那麼百姓又被皇帝稱為「子民」,所以在古代有「愛民如子」的說法。只有真心、公正的愛護百姓,百姓才能真心的支持當權者。有很多人覺得只有靠鐵血手腕,才能讓百姓屈服;其實當初秦國對百姓的管理不能不稱的上「殘暴」二字,可是沒過多長時間,就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大起義,最終導致暴政的被推翻。
不管當權者願不願意承認,有一點是必須遵守的,做任何事情必須要做到「有道」,也就是必須符合那一階段的民心和理法。否則如果被稱作「無道的昏君」那下場就岌岌可危了。當年秦二世特別信任趙高,而把一些忠臣殺害,結果趙高指鹿為馬,為害朝廷,最終導致民怨四起。而秦二世本身也死在趙高的手裡。
也就是說信任奸臣,迫害忠良,那是一種自掘墳墓的舉動,是最不明智的行為。
而今,自從中共竊國之後,一連番的運動造成了奸臣當道,一些官員在歷次運動中,為了迎合主子的意圖,不惜以各種非人手段,打壓別人為了自己加官進爵鋪就一條血路。
古語說的好:「忠臣孝子,人人敬」,而今卻成了「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前任中共黨魁江澤民,連自己的親爹是誰都避諱如深,只因為他的生父在當時是日偽漢奸!更別說在歷次運動中搞的親人之間的「檢舉」和「揭發」了。
當初有「十大元帥」稱號之一的彭德懷在廬山會議上針對老毛的錯誤政策說了一些真話,就被打成反黨集團;後來八九年學生只是因為反腐敗,就被中共用軍隊血腥鎮壓;而從九九年開始到現在還沒有停止的對信仰「真善忍」的法輪功群眾血腥鎮壓更是可以被稱為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罪惡!而這些群眾所求的只是一個公正合法的煉功的環境。別無它求!
那我們就拿中共鎮壓法輪功來說說對中共本身的危害。其一,中共知道自己是靠謊言起家,總是想在國際上留有一個好的名聲,可是這次通過鎮壓法輪功讓國際社會徹底的看清了中共這個流氓的真實面目。其二,中共鎮壓法輪功是自己迫害自己。因為法輪功群眾人數眾多,加上同情法輪功和這些學煉者的親朋好友,那就是幾億人。那麼中共這麼持久的無理智的打壓和迫害,那就會導致失去民心,對中共失去信心。作為當權者,失去民心那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百姓都不支持它,那它離垮臺就不遠了。其三,在打壓中助長著人性中那些最為邪惡與醜陋的東西:貪慾、暴力,造假、流氓本性展露無疑。那麼從上到下這套專政系統都成為「流氓執法」的時候,那這個國家就會徹底無可救藥了!即使百姓不起來反對,即使沒有外患威脅,那它也會自行解體。此時我想起了一句話「又見雲龍向北飛」也就是說「王氣」已經轉移了,已經不會再讓中共繼續魚肉百姓了。
也許有人沒看明白,會問,中共成為流氓執政者,為啥是無可救藥的自毀呢?各位看官,你們想呀:人都是自私的,如果兩個流氓在一起都幹壞事,上邊的流氓頭根據他們所幹壞事的表現給於加官晉級,那麼他倆會合得來嗎?誰不想再多把官當的大一些,錢在弄的多一些。別人官升的快,錢賺的多,那他能不眼紅?據《江澤民其人》一書記載:中共的軍隊和軍隊之間,軍隊和武警之間就發生很多次因為分贓不均而火拚的事情。中共軍委還曾經為此發過緊文件制止此類事件。最近發生的王立軍和薄熙來事件,不就是典型實例嗎?
一群小人當政,互相爭鬥,最終就是同歸於盡。
這也是當權者不遵守「王道」,以暴力和謊言治國的必然結果。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上天絕不會允許下面的人肆意的迫害信仰、荼毒聖靈而無動於衷!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眾從中共所製造的謊言中覺醒,而中共通過歷次運動而造就出來的「流氓式專政」體系也開始在內鬥中展現其「優越性」和「不擇手段性」,隨著中共內部鬥爭的不斷升溫,最終中共必然會在可恥中收場。
請大家拭目以待!
歷史,不曾忘卻那些當權者對於忠義之士的迫害就是對自己的迫害,既然它們選擇了自絕於忠義,與姦佞為伍,那就只有被掃入歷史垃圾站的份了,永遠的被人唾棄!
點擊與作者交流